气得严庄将奏疏狠狠地扔在地上,骂道:“蔡希德真是蠢笨如猪,没看出史思明的诈伤脱身之计,竟然还上表替史思明说话。”
时高尚在侧,听严庄如此说,遂宽慰道:“史思明虽走,但其兵马却留了下来。也算是有得有失,蔡希德正好指挥史思明的兵马攻城,使之消耗兵力。”
严庄苦笑道:“史思明的兵马,除非史思明在,试问谁能调动兵马。有探子来报,唐军朔方兵马正在集结,目标很有可能是蒲州河东郡。一旦唐军夺下河东郡的话,我军在太原的兵马就被前后夹击。史思明的兵马不受制,反而会拖累太原的进程。”
高尚眉头微皱,轻捶桌案叹道:“史思明真是狡诈,现在该怎么做?”
严庄叹息一声道:“为今之计,只有命史朝义将史思明的兵马带回,其余兵马继续围困太原,务必夺下太原。”
严庄的如意算盘是,夺下太原,进而威胁朔方。
如此一来,朔方军就不敢轻易进军河东。
失去朔方军的支援,肃宗夺取长安的计划,只能无奈地搁置。
这个谋略,固然深长。
但是抵不过前线的变化,随着史思明的精兵撤去,以及安思霖的退军回洛阳,叛军气势就弱了几分。
李光弼敏锐地察觉到这点,立刻组织死士。自己亲自带领,趁着蔡希德兵马的士气尚未恢复,指挥尚未清晰的时候出城激战。
是日,双方奋力厮杀。唐军无不以一当十,呼声震天,在李光弼的旗下浴血奋战。叛军本就士气低落,又一时缺乏有力指挥,被打得大败。斩首七万,取得太原之战的大胜。
蔡希德只得率叛军撤退,退回上党。
自此太原之围解开。李光弼取得以少胜多,十分重要的一战。李光弼的地道战略和惊人的胆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战例。
肃宗闻讯大喜,授李光弼司空,领武部尚书,进封魏国公。
有了太原大胜的垫底,朔方军进攻河东,胜算大增。这是第一喜,第二喜是安禄山之死传到凤翔郡。
这个大好的消息传到禁内,肃宗大喜,特地招来李泌,并向李泌说了此事。心情大好的肃宗,甚至做起了收复两京的美梦。
皇帝的美梦就算不真实,也不能轻视。李泌在一旁吹彩虹屁,吹得肃宗舒服至极。
肃宗笑道:“待两京收复,该如何论功行赏呢?”肃宗怕李泌当成笑话,更进一步解释道:“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宰相,一旦平定叛乱,如何赏赐呢?几乎是赏无可赏。”
古代帝王面对臣子赏无可赏的时候,就是杀之。
李泌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局面,忙道:“古时官职是以能力授予,爵位是酬谢功劳。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虽然推行郡县制,却同时让有功者得土地。这种制度在前隋的时候,也没有改变。我朝太宗时期,想要恢复古制,分土为王,却被百官阻止。”
又道:“如此一来,官职成了赏赐臣子的手段。但弊大于利,才干不能担当自己所领的重任,权重则往往干出大逆不道之事。有功之臣身居高位,因官职无法传之子孙,导致那些臣子拥有权力时,就无所不为。倘若使安禄山得到百里之地,未必能造反。为今之计,不如效法前朝,以土地分封臣子,大不过数百里轻易制止。对于臣子来说,也是万世之利。”
肃宗深以为然。
李泌这套鞭辟入里的治国策略,算是为大乱之后的大唐提供了宝贵的喘息的机会,避免有将领因封赏不均,而再度起兵谋反。只可惜出发点是好的,用策略的人错了。
肃宗虽非庸主,也只能算是中上之主。后面肃宗还会急功近利,为安史之乱的平定,带来巨大的麻烦。从而让这套治国策略,成为了藩镇割据的契机。
继其之后的代宗皇帝和杨错,都将为对付藩镇割据而奋斗终生。
这些是后话,暂且说到这里。
就在太原大捷的消息传遍朝野的同时,郭子仪率军打算收复河东郡,为后面克复西京打下基础。
为了配合郭子仪,杨错率领凤翔军再次出征,实际率领三万大军却号称有十万人马,从西往东,袭扰驻守在长安的叛军大将安守忠。
这消息传到叛军耳中,朝野震惊。
已经回到朝廷的安思霖听了,不以为然:“凤翔军经历过上次大战损失惨重,早已没了昔日的威风。只是为了配合郭子仪夺取河东郡而采取的袭扰策略,真正的危险在河东郡。”
于是乎,他们按兵不动。
不久,又传来消息,唐军在郭子仪的带领下攻克河东郡。
朝野再次震动。
安思霖力主派安守忠,率军夺回河东郡。
高尚劝道:“凤翔军刚刚夺占武功县,对长安虎视眈眈。此时调安守忠去攻河东郡,似乎不妥。”
严庄却有不同的意见:“河东郡乃是两京之间的咽喉,不可轻易让唐军夺走。唐军在西线人马虽多,但真正具备战斗力只有朔方军和回纥兵马。唐军河西出现盖庭伦的叛乱,因此河西兵马唐廷暂时不敢用。安西与西域兵马远道而来,还需休整。不趁此时夺回河东郡,事情危矣。”
高尚没说话了。
同年二月,叛军大将安守忠领步、骑五万兵马,进攻河东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