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449章:倭国天皇密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9章:倭国天皇密信(2 / 2)

目前各国都积极到大明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p>

据统计,永乐在位二十二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一十八次,平均每年十五次,盛况空前。</p>

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四个国家先后七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十八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三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大明病逝,他们遗嘱要托葬中华。</p>

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p>

第二种官方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p>

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大明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p>

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数以货易货。</p>

最有影响的是击掌定价法。</p>

在印度古里,大明船队到达后,由当地的代理人负责交易事宜</p>

,将货物带到交易场所,双方在官员主持下当面议价定价,一旦定下,决不反悔。</p>

双方互相击掌表示成交。</p>

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传为美谈。</p>

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的平等自愿,等价交换,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p>

第三种是民间贸易,这种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带动下出现的。</p>

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的。</p>

郑和下西洋消灭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线,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p>

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为简单快捷。</p>

所以目前的朱英,打算就是提前打造出郑和船队,开始游威各国。</p>

大明现在差不多是要两边开战了,若是把东南亚等小国,还有西域的诸多小国全部牵扯进来。</p>

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就很不友好了。</p>

所以发展商业,是现在的一个主要方向。</p>

而在这其中,不是说想想就可以随便,关键是还要有人去实行。</p>

朱高炽是猜到,这次大兄的召见,很有可能要重用自己。</p>

这一下子,也来得太重了吧,在听完大兄的想法之后,朱高炽顿时就感觉到了如山的压力,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p>

朱英笑着说道。</p>

能够在靖难之役开始,一直监国,还能支持朱棣数次亲征,可见在管理方面,朱高炽有着很强的天赋。</p>

现在只是剥离出两个小块,跟监国比起来,完全不是说一个级别,这又有什么不能做的。</p>

朱高炽拱手作揖,苦笑着说道。</p>

朱英正色道:</p>

话都说到了这份上,哪里还有朱高炽拒绝的可能。</p>

只能无奈苦笑着应下了。</p>

朱高炽走后,朱英越发的感觉到自己的身边,缺少可用的能臣。</p>

单靠自己个人,很难说全方位的去把控。</p>

可是就现在而言,朱英的时间确实太短了。</p>

从入宫到现在,也就堪堪一年的时间。</p>

回想这一年的事情,朱英发现自己真正掌控的事情,其实是非常之少。</p>

很多情况下,都是把建议直接就提供给了老爷子,让老爷子去安排人进行实施。</p>

而对于朝堂上的官员,除了几个尚书之外,连侍郎都有些不熟悉。</p>

然而真正实施这天下治理权力的,并非是皇帝本人,是现在每天早朝,在奉天殿里,老爷子的威严下战战兢兢的臣子们。</p>

这一块,一直都是朱英所忽略的点。</p>

这是一种下意识的忽略,因为本身的朱英,不喜欢这种繁琐的交流,更多的想法,是要达成高效。</p>

受到信息传播速度的限制,朱英的想法,明显是很难实现的。</p>

看了看天色后,左思右想,朱英决定去</p>

跟吏部尚书詹徽聊聊。</p>

作为掌控天下官员任免,升迁,降职等一些列重要的人事调动,詹徽干了这般多年,对于这些事应该早已烂熟于心。</p>

目前已然是官员下班,朱英唤来马车,干脆直接到吏部尚书詹徽家里去。</p>

....</p>

吏部尚书府。</p>

这是一个五进的大宅院,就如今的京师来说,可谓是寸土寸金。</p>

不过尚书府并非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只为当朝的尚书提供,一旦致仕,也就意味着没有继续住下去的权力。</p>

一名美貌的少妇,走到正在凉亭里喝闷酒的詹徽问道。</p>

詹徽端起酒杯,复又放下:</p>

少妇是詹徽的侧室,闻言后想了番说道:</p>

詹徽摇摇头:</p>

</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