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都市言情>醉回七九> 第二十八章 到**广场去(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八章 到**广场去(下)(2 / 2)

吴永成悠悠然对他说:

咱们这里以前的那个锣鼓乐器‘打威风’。我准备就目,把咱们鱼湾村推向**广场,让全国的人民,都在那铿锵的锣鼓声中,能认识咱鱼湾、了解咱鱼湾。要是这个目的能够达到,别说是一万块钱了,就是花两万、三万,那也值!你想想啊,到了那个时候,咱们村的那些红枣系列产品,还愁没有销路吗?我是担心到时候,拉货的车在咱们的厂门口排成一长溜,你的厂子里生产不出来东西呢?!”

“你说的是咱这里过年时表演的那个‘打威风”锣鼓?那种土得掉渣渣的东西,有可能到了北京的**广场去表演吗?要是真能像你说的那样,别说两万、三万块钱了,就是把咱们村的家底都压上,那也值得!可那可能吗??”马林吃惊得一下子张大了他的口。

“是的,就是它。我估计只要运作得好,应该差不多。我给‘打威风’它又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威风锣鼓’。我要准备用它敲出鱼湾村的一片新天地,打出新时代农民的威风来。”吴永成肯定地说。

吴永成所说的这个“打威风”的锣鼓演奏,就是后来名闻全球的“威风锣鼓”。这种锣鼓的特点是表演形式气势宏伟,荡气回肠,节奏稳健鲜明,起伏跌岩有序,雄资如将士出征;队形似战场列阵。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观赏性。在吴永成的前生中,他记得这个威风锣鼓,曾经后来被邀有关部门赴京为“第一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四十周年大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等国家级大型活动表演。中国音协主席李凌先生对这种民间艺术很是欣赏,亲笔题词称其为“华夏第一鼓”,可谓誉满京师、声震神州。

威风锣鼓最早因为古时候的社日祭祀土神、以及求神、祈雨而兴盛,后来展为民间社火和喜庆节日压轴的民间艺术表演节目。从人类历史的展中我们可以现:锣鼓始终是最为重要的乐器,“无鼓不成乐”;它又是最为普及的乐器,“民间无乐不锣鼓”;它更是在中国历史上延展最为广阔的乐器,宗教、政治、军事、劳动、生活,几乎无处不在。

在宗教祭祀活动中,锣鼓又是人、神沟通的法器;在演奏时,是“群音之长”;在被统治阶级运用时,是召集人众、公示政令的权力象征;运用在军事上,是传递命令、鼓舞士气;在集体劳动时,又是凝聚力量、协调动作的指挥。到了清末民国期间,锣鼓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场合,在田间地头、集市庙宇、逢年过节、欢庆丰收等活动中,威风锣鼓都是主角,在当地民俗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人民的生活、活动息息相关,娱人功能占据了主导地位。

如果说,西洋音乐代表着的是雅致的世界高级文化的话,那么锣鼓等民间音乐就是代表着浓郁的中国乡土气息的民族文化。吴永成决心在这次的建国五十周年大庆的时候,让这枝土得掉渣渣的乡土奇芭,大放异彩。

威风锣鼓平时演奏的曲牌节奏复杂,技巧性强,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但是旧时的威风锣鼓队规模较小,一般是十四个人为一队,称为一堂。其中两个人击鼓,两个人持,两个人持钹,八个人敲锣,因为它用了锣八面,所以又称做“八面威风”。威风锣鼓队一般由炮队、门旗、龙旗、乐队组成,表演技巧有鼓技、锣花、花、钹花、槌花及整体队列造形等。并因地域不同有南河、北河、南山、西山多种表演流派。圆形大鼓敲打表演;另一种表演形式是架子鼓,表演时队形变化较少,行进中边走、边打。由于传承的变化和地域的差异,威风锣鼓形成了河东、河西两个流派,常见曲目有《七牌子》、《牛腰子》、《乱如麻》、《风搅雪》、《银扭丝》、《倒垂帘》等。

吴永成既然想要在这个锣鼓节目上,出一个大大的风头,沿用旧时候的演奏方式,那时肯定不行的。必须把这个节目重新加以改造、整理。

“二姐夫,你等着瞧吧,我要把咱们的这个‘打威风’锣鼓,不仅要让它敲到北京**广场,还要让它打出亚洲,走向世界,打出咱农民的八面威风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