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
因此,德王爷又细细讲述起了那晚所发生的事,从那天晚上的天下大势论说起,说到了世家之祸,再说到了郑经所提议的破局办法,也就是办义学,重工,重商。
最后又讲起了郑经所提的募捐之策。
这又是一个极为精彩的小故事。
不仅精彩,还更是让宣帝爷动容。
这是因为,与前面的那些事迹相比,这事所展现出来的,是郑经在治国之道上的高深水准,而这也是宣帝爷最为关心的。
破世家把持朝政及天下财富之局,这可是宣帝爷的一大心病,他为此努力了十几年,都罕有成效,因此,此时一听说郑经的应对之策,立即就龙颜大悦。
“皇帝,既然有如此大才,你为何不早早推荐与我?”
开心之余,他忍不住抱怨道。
“皇兄勿怪,不是我不推荐,这一来,是郑浪之到会宁时日还短,我不敢冒然推荐,二来,是他有圣人之志,并不太想出仕。”
德王爷连忙解释道。
“哦,这又是为何?”
这下宣帝爷有些不悦了。
“他说,他现在还年轻,暂时又未金榜题名,就这样出仕的话,顶多就是当个小吏,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既然如此,还不如专心著书立说办报办义学,用另一种更能发挥他才华的方式来造福天下。”
德王爷不得不继续解释。
总体来说,他还是比较厚道的,虽然把郑经给爆到了皇帝面前,但一到关键时刻,还懂得找理由来为郑经开脱。
“哦,是这样啊……”
宣帝爷的不悦之情总算又烟消云散。
德王爷的话确实是很有道理的,不管郑经如何有才,可他现在毕竟还年轻,也还没有做到名震天下,在这种情况下,哪怕德王爷把其举荐到他这里来,他顶多也就是用一个六七品的小职位将其打发了。
任用官吏,也是讲规矩的,学识、资历、名望这三样东西,缺一不可,缺了就得从低做起,一步一步往上升。
“那……你的意思呢?”
他干脆又征求起了德王爷的意思。
这也是两兄弟的惯常相处模式之一。
宣帝爷很清楚,自己的这个弟弟虽然不喜管事,但事实上却是极为有才,虑事也极为周密的,因此在很多时候,他都喜欢先听听弟弟的意见。
比如说卢勋之所以能升迁到会宁府尹这一位置,就是因为德王爷的举荐。
“臣弟认为,他说的也很有道理,不如先让他在民间养养望,积攒一下声望也罢,真要想用他的话,等他参加完会试,中了进士后也不迟。”
德王爷自然是连忙为郑经开脱。
此时的他,还指望着跟郑经把《华夏日报》给办出影响来,因此当然不希望郑经就此被宣帝爷所用,然后被安插到朝廷某个角落里去浪费时间。
“也罢,那就等明年春闱过后再说吧,你跟他说,明年的春闱他务必得参加,而且还得给朕考个好名次。”
宣帝爷点头同意了德王爷的意见。
但与此同时,却还下达了一条指令。
命郑经奉旨参加会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