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再次动了这一念头。
而荥阳郑氏将郑经逐出家族的消息传出来后,则更是给了他一个动身的理由。
得赶紧去会宁。
将此事告知浪之兄!
于是乎,在告别家人之后,他搭上了一条前往会宁的客船。
……
一个重大决定的做出,往往只是大趋势背景下所发生的一点小事,这一道理,既适合于家国大事,也适合于普通人。
在抵达扬州之前,船上的一众士子虽然已敬佩郑经的才华,但真要让他们死心塌地地跟着郑经去做事的话,除了已尊郑经为先生的顾倾城和席希明以外,还没有其他人做出明确的决定。
但一本《三字经》的出现,却促使大家做出了决定。
当船离开扬州时,苏杭那几位士子,没有一人离船,而是全部做出了跟随郑经去会宁的决定。
至于道理则很简单。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郑经虽然也已经展现出了其才华,但这种才华还只是表现在口头上,能表明其个人可能会前途无量,但却不一定能带给大家什么。
而《三字经》出现之后,再加上郑经的文化普及计划,让大家都意识到,跟着他真有可能成就一番大事。
对于读书人而已,最主要的追求无非是两点,一是仕途得志,二是名垂青史。
跟着郑经去会宁,能不能仕途得志暂且不好说,但名垂青史是有可能的。
就好比说孔圣人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颜回、子贡、季路、子游、子夏等孔门十哲最终都名垂青史,而最为关键的点,就在于那部《论语》。
而现在,郑经就已经出了一部《三字经》,按席希明的评价,是重要性不亚于四书五经。
这样的郑经就已经值得跟了。
苏杭的这些士子一做出选择,会宁那些士子就不必说了,他们的家原本就在会宁,跟不跟郑经,都不会对他们造成太大的困扰,现在既然苏杭的士子都选择了跟,再加上席希明都已经愿赌服输跟了,那就没啥好说的了,也都一一做出了跟的选择。
真理社的阵容就这么扩大了,从原来的郑经一光杆司令带着几位女将,扩大到了十来人,而且一个个都还是饱学之士,让郑经总算是有了一点折腾的资本。
这原本是件大好事,可德王妃却又看得暗暗心惊。
为啥?
因为这些人的家世背景。
郑经可能是稀里糊涂地就把人给收了,但她却是知道,这些士子,一个个的背景是何等的了得。
比如说顾倾城。
吴郡顾氏直系子孙。
而吴郡顾氏,可是苏州一带有名的世家,其家世渊源一直可以追索到越王勾践,而其家族史上名人,东汉时有颍川太守顾奉,三国时有吴国丞相,一代大儒顾雍。
魏晋之后,吴郡顾氏在朝中的影响力虽然已有所下降,已不如新世家吴兴沈氏,但也还是在苏杭一带影响力极为巨大。
又比如说席希明。
席家虽然不算世家,但也算得上是新兴士族,尤其是其父席宗平,正是本朝御史中丞,有监察文武百官之职,与德王府关系良好。
再比如说其他苏杭士子里,有吴郡陆氏族人,有义兴周氏族人,有富春孙氏族人,没有一个是没背景的。
而会宁这些士子,不是官宦之后,就是富绅之子,背景同样也不容小觑。
可现在,郑经竟然把这些背景如此复杂之人全部收拢到了一起,准备一起干大事。
真让他们发展并联合起来,岂不是逆天都有可能了?
那要不要提醒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