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我在中唐当皇帝> 第118章 翠屏山见陆敬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8章 翠屏山见陆敬舆(1 / 2)

 第二日下午未时左右,赵昌乘船赶至。李宁和郑伸在江边黄鹤楼下,亲自出迎。

回到观察使府后,李宁特意在一处无人的雅间内询问赵昌:“朝廷可有变故,为何派将军再次前往安南?”

老将赵昌解释道:“长安灾情已经控制,并无变故。我一武将,实在不愿做国子祭酒,无趣得很。”

国子祭酒相当于后世教育部部长,让一武将担任,确实不妥。于是李宁道:“您不愿任国子祭酒,请求陛下改任大将军就好。何必不远万里去安南,陛下也不知体谅您患有腿疾。”

赵昌立刻站起来走了好几步,回道:“腿伤养了这么些年,早就好了,你们怎么都就不信呢。”接着他又道:“这次我是自请前往安南,陛下不得不同意,否则我就得绝后啦。”

李宁一听绝后,立马问道:“安南出了何事?”

赵昌一想就来气,大手拍了一桌子怒道:“还不是我那孙儿,听说是与环王贸易时起了冲突,被扣押了。老子镇守安南十几年,对他们已经够仁慈了。谁曾想,他们竟敢对我宝贝孙儿下手,这次非把他们打残不可。”

李宁一听自责不已,原来安南生变,竟是因为他自己推波助澜。去年,赵安去安南时,李宁为了解决即将出现的旱灾,便让他搜寻“占城稻”。

想来,赵安寻找“占城稻”时,与环王起了冲突,才被扣下。李宁于是劝道:“环王去年已经归降,今年再次生乱,将军应妥善处理为好,不宜多造杀戮。”

赵昌回道:“若是他们把我孙儿平安归还,一切好说。否则,本将虽老,仍可为大唐再灭一国!”

李宁见此也不好再劝,只是写下一封信,请赵昌将军交给他孙儿。信中交代赵安好好劝劝赵昌,并叮嘱培育“占城稻”之事不可操之过急。

国子监中的事,赵昌这一祭酒很少去管,他很快与郑伸交接完毕,第二日就准备出发去就他孙儿。

翌日,李宁和赵昌等人乘着大船沿江而上,经过沔州、复州、岳州,三后后到达岳州治所巴陵县。

岳州同样有座“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颜延之、李白、杜甫等人同样留下千古名篇。

两楼都紧临大江,高大耸立,地势险要,不过它们略有不同。黄鹤楼在城外的黄鹤矶上,而岳阳楼是在巴陵县城墙之上。

李宁和赵昌在岳州休息了一晚,随后分道扬镳。李宁继续沿着大江西去,赵昌则去湖南沿着湘江南下。

赵昌带了一百名神策军士兵,为了赶路,他们一人一骑。到山南东道的襄州时才租了四艘十丈官船,顺流而下,其中两艘船装的都是战马。

其实上月二十四日,赵昌已经被任命为安南都护。但皇帝让他带领一千神策军,把长安南面万余名灾民安置在商州、均州,以减轻京城粮荒。。

赵昌只带了百名军士赴任,剩下的神策军都被安排协理灾民事宜,所以他直到四月十一日这天才到达鄂州。

和赵昌一同前往湖南的还有庐山隐士符载。符载乃西川武都人,代宗大历年间,他为避蜀乱与蜀人杨衡、王简言、李元象同隐青城山,建中年间又一同归隐庐山。

“山中四友”最初是指他们四人。王简言早卒,庐山名士李渤便成了“山中四友”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李元象名叫李群,字元象。李宁来庐山时已经亡故数年。而元朝辛文房所著《唐才子传》误把李群当成崔群。

崔群生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出身顶级豪门清河崔氏。贞元八年(792年),他年仅二十岁便高中进士,和韩愈、欧阳詹同为陆贽门生,自然不会隐居庐山。

而明朝胡震亨所著《唐音癸签·谈丛》中,将李渤删去,另增宋济,此乃后话。宋济确实是唐朝德宗时期人,在众多名人隐居庐山后,也来此隐居。

庐山汇集佛道儒三教众多名人,享誉天下。这些人虽都是隐居于此,但名声越来越大。

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李巽从湖南观察使调任江西观察使。符载被李巽推荐,授为奉礼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