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科幻灵异>三国之贾诩> 谋略家——贾诩(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谋略家——贾诩(转)(2 / 2)

曹cāo的举动没有逃过贾诩的眼睛,他略一思忖,便知道了曹cāo的鬼把戏,便对张绣:“曹cāo见我城东南角的砖土颜sè有新有旧,设置的鹿角多半损坏,想从那里攻城。但为麻痹我们,故意让士兵在西门角堆积柴草,诈为声势,yù哄我撤兵守西北,他好乘黑夜从东南角破城。”张绣问:“怎么办呢?”贾诩献计:“这很容易对付。明rì可令jīng壮兵士埋伏于东南一带,却让城中百姓扮作军士,虚守西北。夜间任曹兵从东南角爬城,然后一声炮响,伏兵齐出,曹兵必败无疑。”张绣便依计而行。这时,曹cāo听张绣把士兵都撤到城西北防守,呐喊守城,东南面却很空虚,便自以为得计。到了夜间,曹兵从城东南面爬过城壕,砍开鹿角,进入城中。不料一声呐喊,伏兵四出,曹兵被杀得大败,退出城外,败走数10里,折兵5万余人,丢失辎重无数。</p>

此战之后,双方相持又两个月之久,曹军士气低落,无所建树,又闻冀州的袁绍要突袭许昌,无计可施,只好撤退。一天早晨,张绣、刘表闻知曹军北撤,便集结大军追赶。贾诩劝阻道:“现在不能追击,如若追击必败无疑。”张绣不听,:“现在不追,不是坐失良机吗?”张、刘联军万余人向曹兵追去,约行10余里,赶上曹军后队。曹兵早有提防,奋力接战,把张绣、刘表两军打得大败而还。张绣垂头丧气地领着残兵败将回来,见到贾诩,很是羞愧,谁知贾诩急迫地对他:“赶快再去追击。”张绣大惑不解:“今已败,干嘛又追?”贾诩肯定地:“现在追去,必定大获全胜。”张绣便半信半疑地收拢残军,再去追赶,曹兵竟不堪一击,沿途丢弃辎重无数。</p>

张绣收兵回城,不解地问贾诩:“我先用jīng兵去追击撤退的曹兵,您一定会败;这次我以残兵去追击取胜的曹兵,您又一定会胜。而其结果都不出先生所料。这是什么原因呢?”贾诩笑着:“道理其实很简单。将军虽善用兵,但不是曹cāo的对手。曹兵虽退,但曹cāo料到你会去追,必定亲率重兵断后,故追之必败。将军既败之后,曹cāo便轻兵前进,把辎重留给后面的疲弱之兵,也不防备,这时去追,当然会获胜。”张绣听了,不由得对贾诩佩服得五体投地。</p>

顺应时势归曹建功</p>

时来运转,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曹cāo连打胜仗,先擒杀吕布于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再败关中李催之军,势力大振,连江东孙策也奉曹cāo旗号。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cāo与袁绍之间的战争已是一触即发。</p>

为了战胜曹cāo,割据冀、并、青、幽四州之地的袁绍特派使者到穰城(今河南邓县)与张绣订盟,以拉拢他出兵对付曹cāo。此时的张绣自知要独闯天下,凭他的力量是不行的,便思投靠某个大诸侯,撤掉自己dú lì的旗号。他见兵强马壮、声名远播的袁绍都来拉拢他,觉得面子不,就想归附袁绍。贾诩也接到了袁绍的亲笔信,表示很看重他,希望他促成此事。但贾诩反对张绣归附袁绍。在招待袁绍使者的宴会上,贾诩怕张绣急忙表态,便公然对袁绍使者:“请你回去告诉袁绍,他连兄弟(指袁术)尚且不能相容,还能容天下豪杰吗?”张绣听了这话,不免心中忐忑不安,怕袁绍怪罪。</p>

席散,张绣问贾诩道:“既然先生认为不应当归附袁绍,那么该归附谁呢?”贾诩胸有成竹地:“不如归顺曹cāo。”张绣听了,不解地:“袁绍与曹cāo相比,势力强大得多。更何况我们接连与曹cāo打仗,已结下怨仇,怎么能归顺他呢?”贾诩分析:“这正是归顺他的原因。曹cāo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有利的地位,这是其一;袁绍强大,我们这人马去归顺他,他不会怎么看重,而曹cāo人马少,正需要扩充,他得到我们,必定会很高兴,这是其二;曹cāo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纵与他有怨仇,他也不会计较,借以向天下人表明他宽容大度、品德高尚,这是其三。有了这三个原因,将军就不必再迟疑了!”张绣听了他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他的意见,率领士卒归附了曹cāo。</p>

张绣归降曹cāo后,曹cāo不计前仇,任命他为扬武将军,还与张绣结为儿女亲家,以表示对他的亲近。同时,曹cāo更为得到贾诩而高兴万分,他拉着贾诩的手:“为我创造这个机会取信于天下,这是你的功劳啊!”他早就想得到贾诩,这次总算是如愿以偿。曹cāo上表奏请献帝任命贾诩为执金吾,封爵都亭侯,很快又迁升其为冀州牧。只是当时冀州尚在袁绍辖下,贾诩便留在曹cāo幕下担任军事参谋。</p>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著名的官渡之战终于爆发。在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中,袁绍显然占有优势:兵多将广,粮草充足,而曹cāo军队较少,粮草供给困难。因此,曹cāo手下一些人被袁绍的优势所吓倒,如孔融就:“袁绍地广兵多,有田丰、许攸这样的谋士出谋划策;有审配、逢纪这样的忠臣奔走效劳;有颜良、文丑这样的勇将带兵打仗。我们同他较量,恐怕难以取胜。”听了这些议论,曹cāo也有举棋不定,便问计于贾诩。贾诩:“曹公贤明超过袁绍,勇敢胜过袁绍,任用人才超过袁绍,果断机智超过袁绍。有这四个超过袁绍的长处,您没有不能在半年之内平定袁绍的理由,只要下定决心,抓住机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局势可以大定。”曹cāo听了他的中肯分析,连连称善,忧虑顿然消失。不久,曹cāo果然以弱胜强,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袁绍的主力,为他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战后,曹cāo特地为贾诩请功,授贾诩太中大夫的官衔。</p>

曹cāo也有刚愎自用的时候。在统一北方以后,曹cāo又想乘机统一全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cāo率几十万水陆大军南下,首先夺取了刘表盘踞的荆州,然后计划沿江东下,进攻退至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的刘备和割据江东的孙权。贾诩认为北方历经战火,经济备受破坏,人民灾难深重,曹cāo进行这场战争貌似以强击弱,实则极度虚弱,没有决胜的把握。所以,他劝谏:“明公,您过去打败了袁绍,如今又收取了汉南,威名远扬,军队rì益强大。如果您能利用荆州的富饶资源,厚赐吏士,抚安百姓,使百姓能安居乐业,有了富强作后盾,那么就不必劳师动众,江东可唾手而得。”但曹cāo此时已心急难捺,没有接受贾诩的金玉良言。不久,正如贾诩所料,曹cāo在乌林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遭到孙、刘联军的火攻,几十万大军死伤甚众,大败而还。经过这件事,曹cāo更对贾诩刮目相看。</p>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chūn,为了巩固北方的统一,彻底清除后方的威胁,曹cāo命司隶校尉钟繇和大将夏侯渊率军进取关中,攻打西北军阀马超和韩遂。七月,曹cāo带着贾诩亲到前线指挥作战,与马超的军队相持于潼关一带。马超异常勇猛,与曹cāo的军队几经交锋,曾打得曹cāo易袍割须逃窜。曹cāo向贾诩问计,贾诩:“只要使用离间计,要打败马超、韩遂联军轻而易举。”曹cāo听了,大悟道:“先生的意思我懂了。”曹cāo依计而行,先以故旧关系与韩遂在阵前叙旧,使马超顿起疑心,而后按贾诩的计策,写给韩遂一封经过多处故意涂抹的信件,让马超怀疑韩遂与曹cāo相互勾结。结果,马超和韩遂由误会到火并,力量大为削弱,曹cāo坐收渔翁之利,很快就打败了马超,占领了关中大部分地区,免除了其南下的后顾之忧。在这一战中,贾诩的老谋深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

谋定储贰开国功臣</p>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年已过六旬的曹cāo领有冀州、魏郡等10个州郡,占有了北方半壁江山。曹cāo自封魏王,一切政令都出自曹cāo的魏王府。魏王与皇帝已只是名义上的差别,若不是顾及“君臣大义”,他要把名存实亡的刘氏王朝变成曹氏王朝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不过,曹cāo只是不想在他的手里夺过皇位而已。他处处都在为他的后代取代汉室创造万无一失的条件。他:“若天命在我曹家,我愿做周文王。”但是,他该选择谁来做“周武王”呢?曹cāo一时举棋不定。</p>

曹cāo生有25个儿子,长子曹昂死于宛城之战,次子曹丕成为曹cāo实际上的长子,按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继承权非他莫属。而且曹丕能文能武,决非庸才。但其第三子曹植同样是一个能文善武、胸有大志的人,并在才思敏捷方面远胜曹丕。他为了能取得父亲的继承权,凭着自己的才华,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支持者,他们都是当时闻名于世的文人学士。这些人常在曹cāo面前为曹植大唱赞歌,称他为当世奇才,是曹cāo理想的继任人选。曹cāo也很欣赏能作七步诗的曹植的才干。但他亲眼看到袁绍、刘表都因选嗣不慎而引起内讧断送了霸业时,认为自己对此要慎重对待。</p>

贾诩在这场继承权之争中,是倾向曹丕的,他认为曹丕有乃父之风,而曹植不过是一个饱学之士,未必能治理好国家。况且天下未定,如违反惯常继承顺序,势必引起内争,刚安定下来的北方又会受到战火的威胁。因此,他认为曹cāo大可不必犹豫,按惯例办就可以安定大局。但贾诩不是曹cāo的亲信旧属,在这一重大问题上不便多言。一天,曹cāo在犹豫不决之中,想听听贾诩的高见。贾诩面对曹cāo的提问,故意默然不答,双眉紧皱,做出一副深思熟虑的姿态。曹cāoxìng急地:“我与先生话,先生却不作答,究竟是为什么呢?”贾诩连忙谢罪,回答:“我正在思考一个问题,所以没有马上回答您的问题。”曹cāo便问:“先生在想什么呢?”贾诩机jǐng地:“我在想袁绍父子和刘表父子。”曹cāo听了,禁不住抚须一笑。他明白贾诩的善意规劝。</p>

曹丕终于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被确立为魏王太子。但曹丕仍担心不定哪天父亲会改变主意。为了巩固其地位,他特地向多谋的贾诩请教。贾诩没有大曹丕的好话,而是从曹丕如何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才德这一方面诱导他。贾诩:“希望你能提高品德,扩展气魄,躬修学业,rì夜孜孜不倦,不违背做儿子的规矩,做到这些就可以了。”曹丕听取了他的意见,自此便刻苦磨炼自己,地位rì渐巩固。曹cāo也就不再有疑虑了。</p>

晚年的曹cāo,为了能确保曹丕取得皇权,他对朝中臣僚已少了一些宽洪大度,多了一些疑忌之心,并不惜找借口杀掉他不放心的人。贾诩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也洞悉曹cāo的内心。他是一个有足够的智力保护自己的明白人。尽管他为曹cāo立下大功,又在立嗣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明知自己不是曹cāo的亲信旧属,而且曹cāo对策谋深长的他不会毫无疑忌之心。所以,在此后追随曹cāo的rì子里,贾诩为人处世非常谨慎,收敛锋芒,下朝便闭门自守,从不与他人交往。儿女婚嫁,他都回避高门大族,而是与一些普通人家联姻。这使贾诩在凶险的政治斗争中得以自存。对此,天下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真正有智慧、有计谋的人。</p>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建国号为魏,改元黄初。为了报答贾诩的恩情,曹丕升任他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封邑八百户。又封贾诩的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次子贾访为列侯。贾诩虽成了开国功臣,但他已逾古稀,老迈年高,难以胜任朝政。即便如此,一心想平蜀灭吴的曹丕仍问计于他。一次,他问贾诩讨其方略:“我想以武力征服天下,不知应先对吴、蜀哪一国先下手呢?”重病在身的贾诩强打起jīng神:“夺取领土要靠武力,建立根本大业要靠道德教化,光靠武力是不行的。目前应用德化文教来安天下百姓,静观时变。我听刘备、孙权有英雄之才,诸葛亮、陆逊非等闲之辈,且蜀、吴均有山川险阻,急切不可图。目下即使陛下御驾亲征,也难有取胜的把握。自古以来,用兵的原则是先有取胜的把握,然后再战。因此,臣以为当今应先用文治,再用武功。”曹丕不听,遂筹备先对吴国用兵。黄初四年(公元223年),贾诩悄然病逝,终年77岁。黄初五年,曹丕率军伐吴,兵至广陵(今江苏扬州),亲眼目睹了盛涨的长江水和壁垒森严的吴军,后悔没有听从贾诩的方略而劳师远征,只得下令退兵。</p>

</p>

贾诩拔于寒门,以智计立名于天下。他运筹帷幄于战阵之间,所施的计谋还找不到遭致失败的事例。他立功名于身前,保平安于身后,虽累经劫难,终化险为夷,实为历代所罕见。</p>

出生低微的贾诩一生并不顺利。他早年屈身于董卓军中,后在无奈之下追随于李催等人。因为李催等人的残暴,他不仅没有实现其匡难济危的抱负,成就其智计高超的名声,反而背上了助纣为虐的嫌疑。随后他效命于势单力薄的张绣,终究未能成就大业。归附一代豪强曹cāo以后,他又不得不避嫌而收敛锋芒。这种人生际遇制约了贾诩才略的发挥,也使后人对他的评价多生歧义。不过,就凭贾诩所表现出来的才智,足使后世人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个超群的谋略家。;</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