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科幻灵异>深圳的传说> 45,郑渊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5,郑渊远(2 / 2)

她其实还是一个名门之后,是顺德一个名望家庭的女儿,因不满意家里的包办婚姻,从家里和几个儿时的小伙伴--全是女孩,跑出来当兵。这个女子识文断字,诗词歌赋都懂,据说还会古琴。这让郑很惊异。

更让他惊讶的是,她和她的同伴们都约定了不结婚,独身一辈子。

他开始不太明白,为什么现在自由婚姻的年度还会包办,直到后来见过了她的小伙伴才知道,她和她的儿伴们都是“自梳女”。所以家族对此都非常头痛,都想想方设法要把她们嫁出去,自梳女常常会为了婚姻问题自尽。

更让他惊异的是,有人告诉他桃花门老大吴婆婆也是自梳女。

---

就这样,他把她调到了自己的秘书处,想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他还发现她的头脑很有见地,她跟他提了一个建议,她发现对面的后勤补济很困难,可以用小分队骚扰降低他们的进攻力。当时郑和部下直觉上没有足够兵力,她认为可以让当地的百姓去做,毕竟这是老百姓保卫自己的家园。郑渊远开始意识到战争局部需要调动地方人们百姓参与,不能仅仅是正规部队做战。要调动老百姓作战,遇到的问题是他们的战斗力太弱。还有战争有与他们的利益相关才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战争动员看起来又是非常值得的,是否需要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进行外部战争动员。

自梳女这个概念外人很难理解。有些女子是害怕婚后的妇人生活苦不堪言,受婆婆虐待,所以不嫁。但也有家境好的子女也不愿嫁。这个现象只是在粤中顺德南海番禺这个地方奇怪的出现,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

传统文化讲究冠笄礼。《礼记·内则》说: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即簪子,意思是女子到了15岁,用簪子把头发盘起来表示成年。“冠笄礼”,一般都是在结婚前举行,“男子临娶始冠,女子临嫁始笄”。因此,梳髻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成年,二是娶嫁时的必经礼仪。出嫁前后,请人给新娘“上头”,把辫子盘成发髻,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为人妻母时代的开始。这样,发式象征女性的婚姻状况,挽髻者则为已婚女子。在现代农村社会,女子临嫁时盘头梳髻之习俗犹存。

一般人只注意到自梳女是“独身者”,而没有看到她们是“群体相约的独身者”,即需要经过一定仪式,具有共同规范、共同约束的有组织的独身者另外,一般人只看到自梳女起源、文化适应的外在动力现象,而忽视自梳女内心主观意志和情感的探索,即对自梳女内心世界的挖掘实是理解她们的世界的根本。

为什么她们能合理的在社会上存在?单纯经济原因难以解释为何自梳风俗在财富殷实的大户人家也比较流行,这些家庭并不用女儿作为劳动力以帮补家用。自梳女有与儒家传统道德规范下的主流文化的调适问题。有人认为自梳女作为次文化群体,她们竭力调整自己适应主流文化的需要:通过“尽孝”取得家人的认可,通过“守贞”迎合儒家道德规范的约束,通过自身贡献向宗族势力妥协,因此,自梳女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甚至得到社会的尊重。“自梳可说是一种非主流的次文化行为”,主、次文化能够相互共存,是因为两者相互妥协、互动合作的结果。由于自梳女迎合儒家正统的贞操观念,并对家庭做出经济贡献、对地方宗族势力做出妥协,从而避免与主流文化的矛盾和冲突,既保留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又对形成和重塑地方文化起了一定作用。

还有一个专门保护弱女子的团体叫金兰会。与强大的习惯势力相比,自梳女是弱小群体。该群体文化要得到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自梳女群体不被瓦解,一方面要求成员自身拥有非常坚定的独身信念,另一方面则要求群体合力尽量减弱外部的干扰。这就是金兰会。

---

旧式的自梳女存在道德契约的约束。新式的自梳女保留了文化的特征,去掉了形式上得束缚。

现在的她们是心里对男人的不信任,是对夫妻文化中男权文化的不信任。她们认为婚姻会失去自由和人生乐趣。这是终身不嫁这个文化的根本。

郑渊远与接触这个女孩几次后,有了更多的理解。当他和她之间互相理解以后,他和她都发现,他们有一个可以沟通的共同点,就是传统文化。原来她的问题是没有遇到可以征服她的人,而他的问题是没有能理解传统文化的异性来进入他的心里。现在都解决了。

他和她谈战争的感受,兵戈铁马,他们一起吟兴亡百姓苦: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