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然早就知道桃花坳晒干货赚了钱,但人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怎么赚钱也关不到他们李树坡头上去。
但这次许多人来桃花坳李家吃喜酒,见了他们垦地种粮、许多人家院子里还晒着不认识的干货,问了自家亲戚也就听说是村里人琢磨出来的干货了。
既然桃花坳全村都在晒,又是各家出本钱买的黄豆来做,也不算占了人家村里天生地长的东西份额,若能将这手艺传到他们村里……
只是毕竟是人家村里人的手艺,愿不愿意传出来就看人家了,但自己村里人都这么求他了,总要努力试试。
因此李村长带着两个在村里品德高尚、声望在邻村都有几分的耆老一起过来,直奔王村长家。
王村长去地头了,大家商量好种完萝卜就开始建村塾,砖石泥沙都是预定好的,只等劳力们得空下来就上山伐木做檩子。
他们听说了季青燕画院子的事,就把图也拿去看了看,觉得这种院子确实方便,屋子也多,既方便做课室、也方便放物件。
因此大家一翻讨论,在季青燕画的图上略作修改就成了村塾的雏形。这时候王村长正和几个耆老在确定建村塾的地面画地基呢。
先用石灰把实际大小和格局画出来,之后就要征集抽得出来的人手开始挖地基了。
各家的地有多有少,实际种的品种和数量不同,就有人陆续腾出时间来这边干活,估计下个月就能把村塾建起来。
晾上一个冬天,在过年之前请到先生来看看,就能商定开塾的日子了。读书是几代人的向往,确因为家境和选择问题,每个人上学时间也就不同了。
可如今家里有钱有地也有赚钱的事情做,谁不想自家孩子以后多读几年甚至考个童生回来?
村里没有人有童生功名,李树村也只出了两个,如今就在村里教书。他们有自家的先生,桃花坳却没有。
要说桃花坳谁读书最多?只有云风。如果不是当年娘去世了,后娘进了门,云风就能云考功名了,说不定现在是秀才呢。
这样的感慨,当然只有在家境安稳时才会发出,若家境没有改善,谁愿意将心底的痛搁嘴上说来?
因此王村长早就去了李树坡,托请人家的先生帮忙找可靠的同窗过来授塾,如今人家的村长找过来,又让他如何拒绝?
人与人有交情、家与家有人情、村与村同样也是你来我往,你友善人家才会友善,有付出才有得到的。
听了李村长的来意,王村长一脸为难地道:“李叔,虽说我管着这桃花坳,但想出这干货手艺的却不是我,我没办法立刻答应下来,只能去和人家商量。”
“这是自然,而且我也听说了,你们村里自从出了那个能干的丫头后,赚钱的事儿就多起来。”李村长连忙说道。
“听说那个丫头是云家后生说定的媳妇,云家大闺女如今也是我们李树坡的媳妇,咱们两村亲戚又多,关系也不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