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恭贺新禧> 第三十七章 问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七章 问道(2 / 2)

虽说麋角解和水泉动好像都是有些鸡肋的能力,但要是处在对应的环境中,应当也能发挥非同寻常的用处。

这次从法相中感悟物候还有一个变化,就是辛岁再也不用苦心费力去寻找看到相应的物候景象,然后领悟能力了。

只要对经文,对物候,对节气的理解到位,巨眼便会自动演化物候的变化过程,这可以说得上是意外之喜。

这次习得的能力偏向于感知层面,这让辛岁更加确信,《楞严经》里蕴含的诸多能力应该贯穿多种方面,绝不只有用眼一道。

而且,在跟老师学习心学的过程中,他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心学和《楞严经》是有相辅相成的作用的。

心学提升心境,而高绝的心境修为又能对经卷的修炼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二者兼修,既能避免根基不实留下隐患,又能不断推进修炼速度。

在辛岁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他的同学们,也就是玖寨中人的学习进度也不断加深。

从王守仁开始教学,到年末,已经过了大半年时间,很多玖寨里的人们已经可以完全用汉话进行交流。

如此下来,王守仁的任务也变得轻松了不少。从头开始教授的过程已经交给了他的学生们,他现在只需要教授一些“高年级”学生,同时自己也在跟桑午玖等人学习苗语。

这是有原因的。王守仁从洞中带来的那片金叶子上,的确是多已失传的苗族古语,桑午玖也需要翻阅古册,先尽量翻译成苗族语言,然后翻译成汉语。

这个过程实在有些难以进行,他自身的知识能力也不太够,只好寻求王守仁的帮助。

于是现在,两人在合力翻译那片金叶上的内容,王守仁也开始学习苗语,力求翻译的准确性。

发生了很多事情的正德三年就这样悄然而过。

正德四年的正月,修文县城里,突然出现了一批穿着服饰都与汉人有明显区别的苗人,他们虽然看上去与汉人相异甚远,但是竟然全部都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话。

据他们所说,他们来自密林中的玖寨,这次来是与外界进行接触交流,并且把自己的寨子划归到明朝的统治体制当中的。

这件事,轰动了修文县城以及周边的州县,也让这一切的促成者,王守仁先生得了一笔大大的名声。

虽然,他名义上,只不过是个不入流的驿丞。

修文县的县令对王守仁很是好奇,处理好玖寨的事情之后,颇为感兴趣地走了一遭龙场,见到了王守仁。

这一见,一番交谈下来,修文县令完全被王守仁的学问气度折服。

这位县令也是个心怀理想的正义之士,听说王守仁是因为反抗刘瑾才被贬谪到这里,心中更生佩服,回去县里之后就大肆宣传,说是龙场驿丞王守仁官阶虽小,却实在是当世大才。

周边的许多官员文人听到这件事,也起了交个朋友的心思,他们又深深好奇于他促成了苗人归汉这桩盛举,常慕名前往。

越来越多的人见到了王守仁,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被折服,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很快,许多人开始经常寻访王守仁,时间久了,有人就尊王守仁为师,经常来听他讲学。

县里对这位名师的支持非常大,虽然不能升个官儿吧,但也把龙场驿站修缮一新,还在附近建立了学堂,供王守仁讲学之用。

通往玖寨的道路也被开辟,在州县的宣传组织下,许多商人同苗人开展了友好的通商活动,一时之间久经闭塞的村寨中,有了许多来往客商,带来了许多新鲜玩意儿。

王守仁的名气越来越大,大到知府知州也来拜访他,有的人还带着自己的子女后辈听他讲学。

当时贵州行省主管教育的府学也经常请王守仁去会州城等地讲学,甚至有的人远从湖南跑来,慕名听他的课。

一句话,王守仁官职没什么变化,但已经成为湘黔之地著名的山区哲学家和教育家,广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在讲学的过程中,王守仁并不藏着掖着,把自己逐步完善的学说完全开放地教授给学生们,这当中也有很多人深有所悟,后来一些人成为了王学门派的重要继承者。

话说王守仁有一次去会州城讲学,遇到已致仕的前礼部尚书、大学士孙燧,孙燧为他的才学所折服,竟然放低身段,主动尊王守仁为师,且带领自己家中的晚辈一起学习。

正德四年的初夏,孙燧有感于王守仁的传授,决定带家人亲自拜访他。

于是,孙府一大波人,浩浩荡荡地朝着偏僻的龙场驿出发。

孙大人大概已经忘记了六七年前的那个小毛孩子,王守仁也不知道这一桩来由,未曾得知辛岁的来处。

辛岁对此自然一无所知,还是忙活着自己的事情。

孙府的车驾里,有一个身穿着蓝色襦裙的小姑娘,看来与辛岁年纪一般大。

十多岁的年纪,小姑娘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正掀开轿帘看着辛岁六七年前看过的山林。

她的眉眼之间,少了许多娇蛮,倒是多了几分柔美。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