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夫长百夫长倒也罢了,不识字无妨。
到了千夫长,要能能熟读军令,懂的管理与分配粮草,还要决断麾下士兵的赏罚,最好还懂些排兵布阵,而这一切都需能识文断字才行。
要是连一百个数都不会数,是万万管理不了一千人的,人数都查不对,那还怎么当千夫长。大家说说,是不是这个理?”
李孟羲问。
乡勇们都是点头,认可李孟羲的说法。
见此,李孟羲有了计较。
沉思片刻,他对众乡勇郑重说到,“诸位,若是有人教,我请人来教诸位读书识字,诸位是愿学还是不愿?”
话音一落,众乡勇刷的一下齐齐抬头惊讶的看着李孟羲。
李孟羲轻笑着,扫了一圈,“我是说,诸位想不想学字?”
“想!咋个不想!”
回过劲儿来,乡勇们眼神热络的看着李孟羲。
事情和李孟羲认为的不太一样。
前世历史课本上记载,据说在黑暗的中世纪,教育被教会垄断,甚至,连贵族都不一定会写字。
当时有人在街上问人们,有人要学知识吗?
当时的人们露出一副茫然的表情,知识是啥啊?
李孟羲以为,可能面前的这些出身贫寒没啥见识的乡勇,可能会觉得读书没啥用,或者对学字的态度不那么热烈,故有此一问。
没想到,这些目不识丁的乡勇,一听到能有学字的机会,对知识追求的态度,是近趋狂热的。
可能,这就是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的原因吧。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汉民族一样对追求知识的态度那么虔诚。
至于说,儒家不看重科学知识,不尊重技术,因此造成了后来的落伍。
这倒不是不尊重知识,儒家对知识的态度是没问题,是眼光问题,和对知识的认定方面有问题。
儒家觉得科学技术之类的,难登大雅之堂。因此轻视至极。
儒家眼光不好,但做学问和追求知识的态度,颔首穷经也好,为了读书饿死也好,可叹可敬。
到了后世,儒家文化圈里的那些国家,哪怕有些人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了,对待后代教育方面,依然是不计代价的投入。
这一点,几乎是汉文明所独有的特征。
乡勇们都说愿意学字,乡勇眼巴巴的看着李孟羲,军师决定着他们读书学字的大业。
这便好,乡勇们向学之心不缺。
李孟羲沉思着,思考该如何教乡勇们学字呢。
思维跳转,李孟羲脑海中浮现了另外的画面,那是,革命时期,我革命根据地展开着轰轰烈烈的学文化潮流。
在历史课本中的某些插图之中,可看到士兵们被子上贴着纸,纸上写着字,连行军之时,也不忘学习。
敢想象吗?最薄弱的基础,最困苦的环境,从山沟沟里打出来的军队,大多数泥腿子出身的士兵们,边打仗边学习,到抗战结束,其文化水平,普遍达到了小学毕业的程度。
可以说,国民党污蔑说的泥腿子,实则,工农红军是文化水平远超国民党军的一支军队。
有经验可以借鉴,那就,可以从明日开始,着手扫盲,教乡勇们识字,李孟羲想着。chapter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