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都市言情>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103章:王永兴先生想要我当助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3章:王永兴先生想要我当助教(2 / 2)

想想也对,后世北大历史系最引以为傲的中古史也是由陈先生的学生周一良、王永兴两位先生开创,算是有学统传承,再加上陈先生在学术界本身的重要地位,北大就对陈寅恪先生的相关著作特别重视。

重视到啥程度呢?

要是想考北大历史系的研究生,要是不读的陈寅恪先生的著作,那剩下的一个选择就是换学校。

这种情况下,这位先生的关系肯定比外界所猜测的还要亲密。

王永兴不知道苏亦的想法,说着,又把一递给苏亦,“这是陈先生的论文集金明馆丛稿,已经完稿多年,却一直能出版,这书本来六十年代就由中华书局出版,结果,被耽搁了。这是我装订的手抄版以及各种摘录,里面收录了不少关于陈先生利用敦煌资料补史、证史、大多数敦煌学论文。”

说完,王永兴又说,“太初兄说你近日在读大唐西域记,这样的话,你可以读一下陈先生的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

“对于玄奘三弟子故事来说,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受印度故事中的顶升王升天因缘和工巧猿na造桥渡海,两个故事合并而成;猪八戒高老庄招亲故事则是由大猪救沙门大神即牛卧苾刍演化而来,这一故事被人加以混淆,将牛卧指为猪精并由此形成我们如今看到的故事;沙和尚故事的起源是源于慈恩法师传卷一记载,仅就一故事演化而来。文章很直观的说明印度故事不仅对我国佛经有影响,还对我国的故事有影响。”

“陈先生的这片文章,比你观看的

西域记有趣多了,你闲暇之余,可以看看解解闷。”

啥啊。

陈寅恪先生的文章,都成为饭后解闷的读物了。

怎么可能。

谁不知道陈寅恪是出名了考究党,每一篇文章之中对于文献的引用,比他的导数宿白先生只多不少,没一定的文献功底,根本就读不懂他的文章。

不过相比较枯燥无味的大唐西域记来说,陈先生的文章趣味性确实更多一些,但,对于苏亦来说,依旧不容易。

好在,王永兴对他也不苛求什么,只是让他泛读而非精度。

赠书完毕,王永兴又说,“其实,早在敦煌学概念提出之前,陈先生就与西方汉学家多有交流。他与以敦煌文书起家的伯希和建立了学术联系。不过,陈先生初谒伯希和应在19131914年间,1920年代留学德国之时也曾有学术交流。1932年和1935年伯希和两度来华,陈先生都与之晤谈。甚至,1938年的时候,还是伯希和推荐陈先生到牛津大学担任汉学教授之职,所以陈先生应该是国内最早一批关注敦煌学的学者之一,你对敦煌学感兴趣的话,陈寅恪还有陈垣两位先生的著作,你都是要读的。”

话虽如此,但对于敦煌学的研究,陈寅恪先生肯定是不如陈垣先生。

但王永兴一生都在推广陈门学说,陈寅恪先生的学问在他的心目中肯定是无人能及。

“至于陈垣先生,我就不赘述了,你们都是新会人,你比我应该更了解才对,嗯,刘乃和先生的课,你去听了吗?她是陈垣先生弟子,也是助手,深得陈垣先生的真传。而且,对于书法美术,你又家学渊博,应该比我更能知道刘乃和先生的书法造诣。”

得,光从这短话里面,苏亦就知道王永兴已经对他的情况掌握个八七九不离十了。

所以,等他快离开的时候,王永兴说,“我这边还缺一个助手,所以我想让你给我当敦煌学的助教,不知道你的意下如何。”

这一下子,苏亦就有些为难了,“王先生,我恐怕不能胜任。说实话,我对敦煌学研究的不多,研究这些,更多还是为了佛教考古服务,都是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的,在敦煌文书方面,我所涉略的并不多。”

他说的是实话,让他去讲讲学术史,忽悠一下一些新生,他信心十足,但真让他去研究这些敦煌文书,像胡适、陈寅恪、陈垣他们这些前辈一样花极大的精力去考释这些经卷文书,苏亦是做不到的。

或者说,他也不愿意去做。

然而,王永兴似乎不意外他的回答,“你不要急着拒绝我,你今天在课堂上的表现就很好,说实话,在咱们北大或者说全国范围内,年轻一辈的学者,是没有研究敦煌学的。所以出现了很严重的断代,你愿意去了解这些,已经走在很多同龄人的前面了。”

说到这里王永兴就笑了,“什么同龄人,你的同龄人现在还在读初中呢。反正你已经领先同时代的青年人很多了,而且,你并非没有基础,你对中古史了解,也熟悉佛教史,还读过不少的文献,我听恭三先生说,你熟读二十四史,甚至太初兄也说你读过四朝高僧传,还读过他的博士论文。甚至,我刚才听你对胡适先生的著作也深入研究,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写出那么多胡适先生关于禅宗史论文目录,可想而知,你在这个方面的功底,已经不弱于咱们北大的中青代讲师了。所以,我想让你当的助教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跟太初兄商议过后的决定。”

听完这话,苏亦恍然。

难怪王永兴会在课堂上突然点他起来上课,敢情是早就存在这个念头了。

自己被这样的大佬这样安排,是不是太过于荣幸了?

说实话,苏亦内心里面也不拒绝去给王永兴当助教,但唯一担心的就是自己导师宿白先生。

之前,他讲蒙满回藏鲜之学的时候,就被宿白先生训了一通,还说他竟然像学陈垣先生,还不拜入邓广铭先生门下治史。

现在,不声不响,就答应成为王永兴助教的提议。

估计,他会被逐出师门的。

所以,苏亦最终还是没有答应下来,“要不,王先生,我回去跟马师兄商议一下如何?”

王永兴听到这话,哈哈大笑,“你这个小鬼头,回去吧,到时候,我也会跟季庚先生商议的,别担心,我这里孤家寡人,就不留你吃饭了。赶紧到食堂,不然馒头都没了。”

馒头都没了,这话,苏亦还跟黄莺歌她们说的,没有想到这个时候,被换回来了。

既然老先生要送客了。

苏亦也就不久留了,拿着对方赠送他的书籍以及手稿离开健斋。

他赶到食堂的时候,馒头确实没有了。好在,苏亦也不是北方人,馒头重来不是他一日三餐的必需品。甚至,面食对于他来说,偶尔吃还行,要是天天面食馒头,他的日子也难过。

他一个广东人,最后的还是米饭,当然,要是有肠粉就更好了。

这年头,在食堂吃饭限制太多,吃饭要提前购买饭票。而饭票则分为四种,买菜或副食的叫菜票,买主食的包括面票买面食、米票买米饭和粮票买粗粮。

更加坑爹的是三种主食饭票,每月购买总额的上限为36斤,这是当时国家对成年男性的粮食供应标准。

一个月36斤啊,能吃个啥。不过主食票不够,有钱就多买菜票即可。

购买主食饭票也要交一些钱,面票每斤2角、米票每斤1角6分,粮票每斤1角3分。

不过,饭票肯定不是论斤来买,基本上都是按照两来算,这样,拿一张面票就可以买到一个馒头,一张米票买二两米饭,一张粮票买两勺玉米面粥。

这种情况下,就算是苏亦也没法使劲造。他虽然没有工资,但,说实话,他也不太缺钱。老爷子的工资,爸妈的工资,再加上,小叔时不时接济他一些生活费,让苏亦没有太大的后顾之忧,也让他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而非生活的琐事之中。

而且,现在改革开放都没开始,就他这个年纪,想要在这个年代,干点啥东西都不太方便。有这些精力还不如多读几。

对于生活费,苏亦够用,但要说多奢侈也不见得,他现在也只是能够解决一下温饱问题。这温饱是填饱肚子,偶尔也会打些牙祭。

比如,如果来得早的话,苏亦也会花三角钱给自己点一份红烧排骨。奈何,今天来晚了,红烧排骨没有了,这年头,红烧排骨是稀罕物,大家都喜欢,因为供应量少,虽然大家都没钱,但每一个熬着一周然后硬着头皮下来也是可以点一份红烧排骨的。这样一来,要不赶紧杀到食堂,别说红烧排骨,就连蘑菇炖肉都没有。

反正,这年头,来晚了,食堂可以吃的东西并不多了。

望着空空如也的窗口,苏亦一声叹息,只好点一份白菜粉条,配上二两饭,对付过一个中午吧。

结果他刚把饭盒端起来找餐桌,就看到前面的位置有人朝他招手。

“这里!”是许婉韵。

这姑娘也落单了。

苏亦走过去,“许婉韵,怎么那么晚才过来吃饭啊?”

许婉韵说,“别提了,之前宿先生不是给我开书单,然后让我写读书报告吗?这几天都泡在图书馆。要不是肚子饿,都忘了过来吃饭了。”

说着,看着苏亦的粉盒,这姑娘皱起眉头,“你怎么吃那么少啊?”

苏亦说,“荤菜没了。”

许婉韵把自己饭盒推过来,“吃我的,我来的时候最后一份蘑菇炖肉给我点了,不过今天不太想吃肥肉,都留给你了,也算是你小子有口福了。”

“那我就不客气了啊。”苏亦伸出手就夹,这年头,肥肉比瘦肉还稀罕,因为大家都缺油水,学生大多数不愿意吃瘦肉,或者说肥肉更加划算。

不够油腻腻的肥肉对于女生来说,有时候确实难以下咽。

一口干掉,苏亦才说,“婉韵姐,我还有一些肉脯以及果脯,我一会给你送到宿舍去。”

许婉韵娇笑,“小伙子可以啊,知道吃人嘴短,不过,你上一次送我的陈皮还有好多呢。”

苏亦笑,“陈皮是泡水的,跟果脯又不冲突。我过来报道的时候我妈给我塞了不少香蕉干、芒果干以及桂圆,她担心我在北大会饿坏了。”

许婉韵说,“这是母爱,你好好留着自己吃。”

苏亦说,“就是太多了,吃不动,我现在闻着芒果干的味道都有心理阴影了。”

他都这样说了,许婉韵也没有拒绝,而是把话题引到其他,“我听说,你今天都在课堂上帮王永兴教授上课了?”

苏亦愕然,“你都知道了?”

许婉韵笑,“咱们北大历史系就这么大,刚才遇到一些本科学妹,她们都在套路你,我想不知道都难。”

既然聊到这话题,苏亦也隐瞒,“王永兴先生想让我给他当助教。”

许婉韵恍然,“王老师还真会抓壮丁,你这个历史系的宝贝疙瘩,终于被惦记上了。”说着,她问,“你没答应吧?”

苏亦摇头,“不敢,宿先生不点头,我哪敢乱答应啊。”

许婉韵认同,“不答应是对的,宿先生人很严厉,尤其是不愿意学生分心太多,尤其是你,宿先生可是对你寄予厚望,所以,这事你还真要征求一下宿先生的意见。”

苏亦点头,“漆侠先生约我周末一起去拜访宿先生,婉韵姐你一起吧。”

许婉韵说,“漆侠先生是邓主任的首徒,宿先生又住邓主任对面,他要拜访宿主任是应该的。不过,你到时候就要去邓主任家里了,不然,太失礼节了。”

苏亦说,“所以,我才想让婉韵姐你陪着我啊,要论对北大诸位师长的了解,婉韵姐你无人能及。”

许婉韵白了他一眼,“敢情你这个臭小子打着注意呢。”

还在许婉韵也不拒绝,“正好,我的读书报告也弄得差不多了,这几天读陈垣先生的佛教史文章,读得我脑洞瓜都疼了。”

说着,许婉韵吐槽,“我说,你们新会人也真是的,干嘛出那么多人才啊。”

啥啊。

这完全就是无妄之灾啊。

苏亦同病相怜,“刚才从王先生宿舍离开,他也推荐我读陈寅恪以及陈垣两位先生的文章,甚至还让我把陈寅恪的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拿来当饭后读物,我当时都快疯了,这些老先生啊,一点都不体谅我这半吊子出身的娃的艰辛。”

许婉韵娇笑不已,“你到时候要跟王老师学敦煌学,整理敦煌文书的话,你估计要疯,反正这摊浑水,我是不碰的。”

这姑娘多少有些幸灾乐祸。

苏亦也感慨,”有时候啊,兴趣太广泛了,也不啥好事情。”

听到他的话,许婉韵问,“好端端的,王老师怎么会给你推荐这文章?”

苏亦解释,“前段时间,张光达老师我给推荐大唐西域记,我去借书的时候,就遇到周一良先生了,还跟他请教一些问题。然后,王先生去周先生家做客的时候,就聊起这事。所以,刚才我去王先生宿舍的时候,他就把这篇文章手抄版递给我了。”

这话,却让许婉韵很是意外,“你见到周先生,就敢上前请教问题?胆子不小啊。”

苏亦说,“周先生人挺好的。还让我有时间就去燕东园拜访他。”

许婉韵吃惊不已,“真的假的?”

苏亦点头,“真的。”

许婉韵沉默一会,“那你有时间就去吧,周先生的事情应该快要过去了。”

说着,她又说,“周先生的日语很好的,他的夫人邓懿先生,是咱们国内著名的对外汉语教育家,她曾经师从语言学家赵元任,二战期间在美国的大学里教过中文。建国以后,也多次给前来国内的留学生上课,邓懿先生性子温和,不喜闹,你到时候,可要注意了,不要大声喧哗。”

周一良的妻子是邓懿,苏亦不陌生,这位女先生的名头,苏亦也不是第一次听说过,但她的性格,苏亦却是第一次听别人说。

等他俩离开食堂的时候,许婉韵甚至还叮嘱苏亦,“你要抓紧时间了,不要让周先生等太久了。”

这种情况下,苏亦觉得拜访燕东园周府,确实要早点提上日程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