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上雪的判断正好相反,不是利空,而是利好,大大的利好。
明着不让他们抱团,不代表他们不能暗地挖墙脚。
往后买不了公司了,不怕,可以直接挖团队,事实上挖团队的成本比直接买公司便宜多了,这对于创新企业其实更不友好,以前大家创业除了to b和to c还可以to aapt,现在aapt想买你政策也不让了,所以就不好意思了兄弟,只能挖你的人然后aapt自己干了。
在过去的数千起互联网并购交易中,大部分的收购行为对股东而言并不是什么好消息,购买方为了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向收购标的支付了过于昂贵的溢价。
很多公司根本不值这个价,如果往后这种溢价收购行为减少了,对于头部公司的利润自然是有利的,不然给的商誉太高,未来就会有很大的商誉减值风险。
当然,这只是上雪个人的判断,不一定对,我只是要表达我确实每天都看新闻且对于这些新闻做出了一些个人的独立思考而已。
如果我没有这个习惯,可能我每天看我的读者群讨论内容就跟看天书一样。
上雪之所以那么坦诚地把我的习惯公开,是要告诉大家严于律己的好处,这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你们离你们的目标越来越近。
自律的人做投资虽然不一定都能成功,但那些已经取得了长久成功的专业投资者一定都很自律。
可以说自律是成为一个出色投资人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既然是必要条件,我们就一定要想办法做到,现在做不到,那我们就慢慢培养。
因为只有自律,我们才能真正明白什么叫做“等待最佳的击球机会”,我们才知道什么叫“不是绝对好球不要挥棒”。
对此,巴菲特的观点是这样的。
大多数时候投资者击打了坏球,所以才表现不佳。或许,投资者并不是无法分辨什么是“好球”——好公司。事实上,投资者的困难,在于他们总是忍不住要挥棒。
军工涨了,我是不是要追?
新能源都翻倍了,我现在还不买是不是就傻了?
光伏不错,要不来点?
煤炭涨疯了,我心好痒!
快过年了,是不是要加仓白酒?
医药跌得差不多了吧?
……
市场上总是有各种各样诸如此类的球向你们砸过来,你们看到别人都在拼命挥棒,有些人击中了,是全垒打,有些人没击中,还不小心闪到了腰,不管别人是好是坏,你们都很眼馋,你们眼馋的不是别人赚钱或者亏钱,你们眼馋的只不过是别人可以不停挥棒而已。
自律。
上雪重复一遍:自律。
问问自己,人家买的东西,我们能看懂多少?
其实克服想要不停挥棒的邪念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还记得《雪视角》前面给大家分析的《滚雪球:巴菲特的财富人生》么?
巴菲特向学生推荐的方法是:假设投资者持有一张“终生决策卡”,上面最多只能打20个孔。终其一生,你只能做20个投资决策。你每挥一次棒,就打一次卡,你的生命中就少了一次投资机会,这会迫使你只看那些最好的投资机会。
最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