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会儿,酒菜端上来了,俩人你一杯、我一杯的吃喝了起来,不知不觉天色已黑,正吃到兴头上,突然外面传来一阵吵闹声,这时,店里一年轻跑堂的推门慌慌张张的闯了进来,说道:“二位客官,下面来了一群带枪的人,他们手里拿着一张画像到处找人,我看画上那人的模样和……”说着,他眼睛瞟向穿山甲。
穿山甲心里一惊,他走到窗户旁,偷偷往下瞄了一眼说道:“坏了!我的仇家找上门来了!”
吴国安忙问跑堂的:“你们店有没有其它退路了?”
“有!有!在二楼西北角有一条梯子,能直通下面的后门,二位快从那里逃走吧。”
吴国安和穿山甲不敢耽搁,忙收拾了下东西就从后门溜了出去,临走前穿山甲从口袋里掏出一小扳指,丢给了那年轻跑堂的,算是答谢他的通风报信。
不曾想俩人刚跑出没多远,就看到后面有人举着火把追了过来,看样子他们已经被发现了。
穿山甲腿伤还没好利索,走路并不是太快,眼看后面人越追越近,他说道:“吴兄,你快逃走吧,别管我了,再这么走下去,咱俩谁也跑不了!”
吴国安没答话,俯身背起穿甲就快步往前走,还好穿山甲比较矮,体型又偏瘦,吴国安背着他走路并不吃力,由于他俩没有打火把,完全是在黑暗中行走,并不容易被发现,加上吴国安也没走大路,而是在山林间左拐右绕的,一会儿就把后面的人甩的没影儿了。
穿山甲趴在吴国安后背上,边走心里边暗暗称奇:这山间小路十分难走,更何况他们还是摸着黑,但这位吴兄好像看得一清二楚,哪里有小沟了,哪里有石头,他都能轻松避过,这简直不可思议!
吴国安背着穿山甲在山林中走了两三个钟头,在穿山甲的指引下,二人来到了一个张姓军阀的地盘,在这里,穿山甲向吴国安和盘托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原来他并不是什么珠宝商人,而是一个地道的“刨古董”的,说白了就是盗墓贼,很多盗墓之人都不说自己是盗墓贼,毕竟带个“贼”字,说出来不太好听。
虽然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盗墓这一行毕竟干的是偷坟掘墓的勾当,就算你手段再厉害,那也是上不了台面的,跟土匪一样,在历朝历代都是被打击的对象,总不能扛着把洛阳铲满世界吆喝“走,盗墓去”,那样太招人眼了,为了不被世人发现,说话不能太直白,也就诞生了许多盗墓黑话。
“刨古董”是民国时期流行于河南洛阳一带的盗墓黑话,“挖蘑菇”、“翻膛”、“扫仓”是河北一带盗墓者常说的,山西、陕西一带的盗墓者喜欢说“支锅”,要是说“锅没支起来”,那就表示墓没盗成功,河南、苏北的盗墓者用“挖红薯”、“刨山芋”来形容盗墓,而南方的盗墓者喜欢说“翻肉粽”,“倒斗”则是北京周边及东北一带盗墓者常挂在嘴边的。
虽然说地域不同、叫法不一,但只要是行内的人,一听就能听得出来,另外盗墓者的昵称也有地区差别,北方一般叫土耗子,南方长沙一带叫土夫子,还有的地方叫走地仙等等。
他这个“穿山甲”外号的由来,并不全是因为相貌丑陋,而是同行送他的,因为他打盗洞飞快,如同穿山甲一般,故而得名。
至于那天晚上他受伤是怎么一回事,当然不是让强盗打伤的,在盗墓这行有一条行规:大家各有各的地盘,谁也不能把手伸进了别人的地底下。而那天穿山甲就是带着人偷偷跑到了别人的地盘去盗墓,结果刚拿上盗出来的金银财宝准备撤退时,被当地同行发现了,对方要一家一半,穿山甲不同意,结果两帮人就打了起来。
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在人家的地盘上,你怎么能打得过别人?最后穿山甲只身逃走,并且身受重伤,他逃到了那个破庙里,那群人沿着地上的血迹在后面一路狂追,也是他命不该绝,恰巧那晚天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水冲淡了地上的血痕,那些人这才没找到他,直到后面被吴国安救起,而他包袱里的那些珠宝玉器,其实就是他从那个古墓里盗掘出来的陪葬品。
穿山甲的祖上是民间倒斗的,曾经出过现过一位倒斗高人,靠着盗掘地下宝贝,发了不少阴财(埋于地下死人的东西),只是到了他爹这一代家境没落了,他为了混口饭吃,不得已才投靠了这个姓张的军阀,后来这个张军阀在一次混战中被打瞎了一只眼睛,成了独眼,人称“独眼张”。
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流行这么一句话:“枪杆子里出政权”,这话一点不假,谁的地盘大,谁手下的人多,谁的枪多,那谁的腰杆子就挺的硬,所以各个军阀都不停的抓人、买枪来扩充自己的实力,但是抓的人越多,吃饭的嘴就越多,也就需要花更多的钱去买粮食,同样买枪也需要钱,总之一句话,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捞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