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三正为章程的事儿头疼,这时突然想起以前和杨秋迟探讨混迹官场的奥妙。他现在可算身处高位,他曾问过杨秋迟:高位是什么?杨秋迟回答:搞平衡。以前他以为杨秋迟是张口乱说的,现在叶三想起来,这句话却是十分深奥。身不在高位,绝不可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奥。搞平衡,权力的最高境界,但是同时又多么冷酷无情,这三个字的深奥是要上位者不能完全信任任何一个人!叶三心里豁然开朗,理解了上位者搞平衡的深奥,才能对他权力的稳固有所帮助。</p>
叶三在家里休息了两天,拒绝所有访客,也不去管朝廷里的事,积压的紧张情绪渐渐舒缓过来。</p>
成化二年年底,眼看要过年了,西官厅的长官是兵部尚书黄启忠兼任,但是黄启忠主要是处理兵部事物,而西官厅的权力基本上都由叶三的两个幕僚杨秋迟和廖正军掌管。杨秋迟拿着年底西官厅来年的预算来到内阁。此时叶三已经休息了一段时间,因为朝廷政务繁杂,他又开始了每日到内阁办公的生活。叶三的值房里多了一位花白胡须的长者,穿着红袍,职位不低,杨秋迟认识,那不是王恕吗?听说王恕此次入阁前是在扬州做知府,承蒙叶三的举荐,得以就任中枢,兼任户部侍郎。</p>
杨秋迟恍然道:“王大人固守扬州一个多月,名动朝野,今后可是官运亨通啊!”王恕笑道:“岂敢岂敢,杨大人才是当朝元老,辅国良臣,才华横溢,老夫敬佩之至啊!”捧人的话谁都爱听:“哈哈,不知李贤李大人可在?现在他可是吏部尚书啊!可喜可贺。”</p>
却不料叶三这时说道:“都不是外人,客套的话就少说了,李贤李大人回京后,一病不起,通州的防御战已经把他的精力耗竭了,但愿他能好转。杨先生来内阁何事?”</p>
杨秋迟急忙把西官厅明年的预算的卷宗给叶三过目,叶三一看是西官厅明年的预算,可他心里却想着章程的事。叶三心道大明朝都是以文官节制武将,再用定期调动武将的办法防止在军中根基太深,这并非没有道理。因为这个时期的战争,军队的战斗力和主将的关系很大,频繁调动武将对战斗力没有好处,可见文官节制武将的先例也是迫不得已。</p>
杨秋迟见叶三低头沉思,以为叶三在为明年的预算犯难,叶三和杨秋迟对视了一眼说道:“杨先生既然是为明年预算的事,正好有事大家一起商议商议。”说罢,叶三便叫人请内阁首辅王翱过来,四人在内阁值房里小议。王恕把一叠账目呈到叶三的书案上说道:“下官已经核算清楚,明年全年,户部将有六千万两银子进账。”</p>
“啊?”杨秋迟立刻吃了一惊,不明白其中的深奥,要知道,大明近年来,户部岁入不过几百万两,成化三年的财政收入能涨十几倍?</p>
叶三洋洋得意地道:“今年打了大半年的仗,死了上百万人,难道都是白死了吗?大家都看到了,我大明不是没有钱,而是收不上来钱!要收钱只能用刀和血来换。这六千万进账,还没有算地方官府收入,还有宪王的家产田地折算,如果算上,就这数目……哼哼!”</p>
因为有了银子,内阁值房里的气氛就相当活跃起来,马上就要过年了,这账目不得不说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其他三个人还在热烈地议论,唯独叶三却独自不语,他在沉思目前的官僚体系,恐怕过不了两年财政税收就会逐渐缩水,慢慢流进新权贵集团的腰包。其他人暂时倒是没有想这些问题,他们都顾着想象这大把的银子该怎么花了。</p>
此时王恕说道:“把宪王的万顷良田压低价格抛售,不仅能再次提高户部的进账,而且可以迅速下调地价,平息地方地主的怨念。如此稳定两年,中兴大明指日可待!”</p>
王翱笑道:“今年辽东、甘肃、山西数省大旱,民不聊生,百姓易子而食,盗贼蜂起,明年的预算重点要处理辽东和西北动荡局势,老夫提议,预算重点分两份:一份扩军,镇压西北盗贼。一份赈灾,缓解灾区动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