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董恩怨</p>
英成和董灵儿是在三年前成的亲,那会儿洪谷村刚遭了灾,整个村的粮食储备就快告罄,董想一家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了,而刘氏恰巧在那时候又怀了孕,由于食物短缺造成的营养不良,她的全身大面积浮肿,再这样下去恐怕娘俩儿性命都有危险。</p>
那年董灵儿年已十五,在三国时期,女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已经算是成年了。有人就给董想出了个主意,让他给董灵儿找个婆家,如果事情顺利,没准他们还能渡过这个难关。董想虽然有点舍不得他的妹妹,可女大当嫁也没什么错啦,而且以现在这种状况,把妹妹留在家里,她的日子也不好过。连怀孕的嫂子都没东西吃,董灵儿会饿成什么样那就可想而知了,何况十五岁的她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个主意表面看来有点对不起自己的妹妹,甚至会有种卖掉妹子的感觉,可其实对他们一家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董想考虑再三,在征得妹妹同意的情况下,也就照办了。</p>
董想在县城找到了媒婆,把想法和她一讲,媒婆自然拍着胸脯说没问题,让他三天后再来听准信。三天后,董想忐忑不安的来找媒婆,媒婆热情地告诉他已经替他物色好了一家十分理想的人家,随后就极其夸张地阐述了一遍她的丰功伟绩。从媒婆的描述来看,这次替灵儿找的人家确实不错,那男子刚满十七,长得白净儒雅,家教也好,家境条件也不错,给出的聘礼更是超出董想的预计,而且还不要嫁妆。</p>
听到这么好的条件,董想在欣喜的同时又感到有点担心,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事情呢?媒婆给了他解释,那家人家娶亲的目的是要冲喜。董想和妹妹感情很好,一听是要去冲喜,他立马就不干了,条件再好他也不愿把妹妹往火坑里推呀。</p>
看到董想的反应,那个媒婆倒是很沉着,她又告诉董想,那家冲喜的对象并不是灵儿未来的夫婿,而是她的公爹。那老汉已经五十出头了,近三个月来一直染病在床,找遍四处名医都束手无策,现在几乎是水米难进了。就在这几天,刚好有个道士告诉他们家,这根本不是病,是冲了煞,需要有一场热闹的喜事才能化解。按理说以他们家的条件,找个媳妇不是难事,可那老汉实在是等不及了,他们希望这喜事能越快越好,最好是上午定下,下午就能过门的那种。这样一来,想找个媳妇就难了,古代什么都讲规矩,想要娶亲的话,需要完成规定的各种仪式,比如纳采啦、问名啦等等,这一套下来,没几个月根本办不成事。像他们提出的这种要求,不是随便那家都能同意的,最后就着落在了董想身上。董想把他家的情况和媒婆说过,媒婆认为他应该不会讲究这些东西的了。</p>
听媒婆这么一解释,董想的气也就消了,这种情况他还是能接受的,毕竟冲喜的对象不是那个男子,就算冲喜不成也无大碍。媒婆早就预感到董想会同意,在他来之前连日子都替他们选好了,两天后就是吉日,宜嫁娶。和媒婆说定之后,董想就高高兴兴地赶回家里,把事情一说,家人也都很开心。在街坊邻居的一起努力下,婚礼的准备工作也完成的相当顺利。</p>
结婚那天,男方的花轿早早地就在山脚下候着了,进洪谷村的路实在太难走,花轿没有进村。董想身着借来的一套还算光鲜的衣服,带着妹子来到了预先说好的碰头地点,收下了男方递过来的聘礼,把妹妹扶上了花轿。</p>
作为女方的亲长,董想自然也是要去喝这顿喜酒的,董想带着村里权作女方代表的洪谷村村民,喜滋滋地跟在花轿后面向小奉村走去。可还没走到一半呢,就见前面慌慌张张地跑来几个人,他们给送亲队伍带来了一个噩耗。灵儿的公爹,也是就冲喜的对象,刚在不久之前咽了气,伸腿瞪眼、嘎嘣凉快了。</p>
这下大伙可就乱了,那边喜堂已经开始改灵堂了,这花轿肯定是抬不进去的了。新娘还是要进夫家的,不过方式就得改改了。吹鼓手就散了吧,花轿也只能撤了,这大红喜袍也不能穿了,众位观礼亲友,不好意思了,还是各回个家、各找个妈吧。不但如此,还不能堂而皇之的进门,得悄悄地从后门进去。</p>
董想看着妹妹被小奉村的人就这样偃旗息鼓的悄悄带走了,他的心里实在不是滋味,但又能怎么办呢。灵儿嫁过去是做正室,一应手续也都齐全,按照律法,这样的亲事可不是说作废就能作废的。</p>
董想回到家中,越想越是不安,坐卧不宁地过了几天,实在是待不下去了,就找了两个朋友,陪着他去了一趟小奉村探亲。他本想找古家兄弟一起去的,可古家哥俩进山打猎,一时半会儿还回不来,只能叫上两个平时还比较谈得来的朋友同去。</p>
来到小奉村村口,董想随意地拦下了一个人问路,正巧是英成的本家哥哥,也算是亲戚。可就是这个亲戚,让董想淋了一头的狗血。当此人知道董想身份之后,不但不客客气气地接待董想,反倒是毫不掩饰地告诉他,他们不承认他这个亲戚。可怜的灵儿已经被英家定义成了灾星,英成父亲的死,灵儿一人就扛下了九成的责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