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著名的“雅丹地貌”!
林总说,柴达木盆地的旅游资源也极其丰富,但因条件恶劣,发展的很不理想。
如果开发柴达木盆地的项目能够批下来,只是旅游产业一年的收入就非常可观。
但钟成对此却不感兴趣,他只对能够给国家带来实质性好处的事情感兴趣。
在柴达木连轴转地考察了一周后,钟成把刘玉柱留下来,与西北化工制定新的方案,他和周虎返回了北山。
钟成把原西海工程方案更改成了两期。
一期项目只是在原方案基础上增加九台燧皇核聚变发电机组,和一些紧缺矿产的开采。
就这样,投资也增加到了500多亿。
二期项目就是按照林总的建议,对柴达木盆地进行全面开发,投资保守估计在5000亿以上。
包括一系列矿产开采、化工厂、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将引入大量的人口,扩建新建十二座大型城市。
二期工程结束后,柴达木盆地的常驻人口至少达到一千万以上。
这对解决即将到来的劳动人口过剩问题,将起到极大的作用。
其实钟成的心中还有西海三期工程,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
柴达木盆地略呈三角形,东西长约8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被高山环绕。
就是一个缩小了一倍的塔里木盆地,最适合进行“搭凉棚工程”试点。
面积虽然只小了一倍,但难度却要小十倍以上。
如果在西海工程前两期就开始进行前期准备,到时实施起来并不是不可能。
华夏的四大盆地中的三个,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面积辽阔,但都分布着大量的沙漠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
在钟成的梦想中,这些问题都希望尽早解决。
如果在柴达木盆地试点成功,就可以推广到其它两大盆地。
这将为华夏提供四五个华北平原大小的宜居土地,功在千古!
到时,国人只会感叹人口太少了。
但这么大的工程,而且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谈,钟成不准备先说出来。
在一些基础准备工作完成后,再正式提出,就不那么突兀了。
基础准备工作主要有三项:
一是作为“凉棚”支架的碳纤维材料的研发生产,其实钟成的息壤纳米管就是最好的高强度轻型材料,但不可能用这个,造价受不了。
二是作为“凉棚”篷布的纳米镜膜材料的研发生产,最好能够做到吸收转化太阳能,一举两得。
三是这种超大型建筑工程的实施技术,当时他们想得简单,就是在高山上竖几千根钢架支柱,然后拉上支架,搭上篷布就行了。
在认真考虑实施时钟成发现,在高空中搭建“凉篷”,光就一个气象条件的因素就非常复杂。
这么巨大的“凉篷”如何抵抗大风暴雨这些极端天气,正常的气流上升、下降都会让人头痛。
所以在前期准备中,钟成除了让刘玉柱负责两种主要材料的研发工作外,还要专门收集当地的气象数据。
最后,将这些气象数据输入到太虚实验系统中,构建柴达木盆地的仿真模型,在模型中先期进行工程实施方案的模拟。
这些准备工作非常庞杂,钟成也不给刘玉柱施加太大压力,希望他能在五年内完成。
到时,他也能腾出精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