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都市言情>从蒙面歌手开始> 第二百三十六章 受教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三十六章 受教了(2 / 2)

但是等到真正动笔之后丁志泽才发现,想要全方位地解读《东风破》,那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事情。</p>

没办法,这首歌的内涵以及能说的地方实在太多了。</p>

一直忙活到晚上,丁志泽发现,自己的乐评也仅仅写了三分之一不到。</p>

而且,这三分之一几乎都是歌曲比较容易解读出来的东西。</p>

挠了挠头,丁志泽不由感觉到一阵头疼。</p>

真要等自己的乐评出来,最少也得是两三天后的事情了,到那个时候,《东风破》最热的时候已经过去了。</p>

轻轻叹了口气,丁志泽还是停下了手上的动作,转而刷起了微博。</p>

之所以刷微博,一来是丁志泽想稍微放松一下,毕竟今天坐了一天,也写了一天的乐评;二来则是他想看看,微博上网友对于这首歌有着什么样的评价。</p>

翻看了半天小时网友的评论,丁志泽虽然没收获什么东西,但心情也稍微放松了一些。</p>

不过就在丁志泽想退出微博的时候,他突然看到了一则博文,这则博文的标题让丁志泽浑身一震。</p>

《浅谈东风破中的词文化》。</p>

很明显,这是一则《东风破》的乐评。</p>

《东风破》发布的当天网上就出现了乐评,这一点并不足以让丁志泽感到吃惊,真正让他吃惊的,是博文作者的名字。</p>

安平兴。</p>

安平兴是谁?</p>

华夏音协的副会长!</p>

华夏乐坛顶级音乐鉴赏家之一!</p>

这位不说是德高望重,但起码也是公认的行业大佬,属于能让丁志泽这种乐评人膜拜的那种。</p>

这种大佬的乐评,当然值得一看。</p>

带着这样的念头,丁志泽点开了博文。</p>

"虽然是谈词文化,但首先我得跟大家说清楚一点,那就是《东风破》这首歌拥有华夏风曲调的同时,兼具时尚的节奏感,这是一种极好的创新,并且整首歌将古典音乐的骨架与流行音乐的血肉相融合,但从创意上来说就十分难得。"</p>

"并且,这首歌的古风意味十分浓重。举个例子,在第一段副歌唱完后,间奏又拉了一段幽远的二胡,顿时一股离愁被宣泄而出,浓郁得化不开。然后在最后一段副歌,加入歌词文字里反复提到与强调的乐器&mdash;&mdash;琵琶。接着升高了key,带出故事的**。"</p>

"最后再用一段二胡作为结尾,更增添几分婉转悠扬,将离愁一路延伸,令人回味再三,顷刻间让人恍然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有段可以追忆的伤心过往竟是一件幸福的事。"</p>

"这种手法简直堪称绝妙,我一度以为自己不是在听人唱歌,而是在听人讲故事。"</p>

"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今天所要说的重点。我今天要讲的重点,已经在标题里写了出来。那么接下来,我会仔细跟大家分析。"</p>

"关于歌词创作的修辞**用,诸如形容词转动词的一个词性转换,也就是'转化';,有时也可称为'比拟';,就是把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象。"</p>

"像词中的'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还有'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这里的'离愁';'孤单';'漂泊';'浪迹天涯';跟'思念';这些抽象的形容词都不是具体的意象,但在转变词性后,变为一个具象的几乎可以触摸得到的实物,这加重了它们所代表的意象的重量感。"</p>

"就像'烛火';,它怎么'清醒';?它又要怎么'苛责';?这当然是拟人化的一种手法&mdash;&mdash;将烛火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人情的意味。"</p>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脑海中才会浮现出词中的主角被情而困,连烛火都不忍打扰或是苛责,然后借此带出萦绕在他周围的孤单氛围。不仅如此,'酒暖回忆思念瘦';里面的'暖';,它本来是形容词,但在这里变成了动词,因为它'暖';了回忆。"</p>

"并且,歌曲在创作中还加以了对仗形式的使用。如'一盏离愁';对应'一壶漂泊';,这使得歌词无论是念读还是吟唱上都更朗朗上口。基于以上种种,作词人以一种十分细腻地心思,来营造除了文字的意境美感,将自身的浪漫构筑在其中,所以当我们在聆听这首歌时,才能有想象的空间与阅读的张力。"</p>

"......"</p>

将一整篇乐评看完,丁志泽差点拍案叫绝。</p>

不愧是音协副会长,这乐评就是高啊。</p>

想了想,丁志泽转发了安平兴的博文,并附加了一句话。</p>

"受教了。"</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