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大宋权将> 第九十章 短兵相接(1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章 短兵相接(10)(1 / 2)

 第九十章短兵相接(1o)

赵莹已完全顾不得休息,城门附近的百姓虽说不多,但也不少,虽然官府一早就出了公告,让他们收拾好行李,随时准备搬到下养济院,然而民众却不把鞑子当做一回事,说什么江陵有均州军,一定可以保护安宁。()

这一年多以来,均州军在江陵的百姓心中已完全树立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印象,虽然百姓都是害怕战火,但主要有了主心骨,再胆小怕事的百姓,也会挺直腰杆。

赵莹该说什么呢?难道说均州军没用,不能拒敌于荆湖之外,难道给他们说明白均州军主力已离开江陵,留下来的都是厢军和乡兵?

越来越多的百姓围在招兵站,无论是十八岁的小伙,还是四十八岁的大叔,他们无不是咬牙彻齿,无论是官府的公告还是以《江陵日报》为的报纸,都尽量把鞑子进军荆湖的消息传给每一个人,虽是大冷天,但征兵站的小兵还是满头大汗。

“大叔,您老、您老都五十了,官府规定三十五就不能从军了。”小兵看着一个双鬓斑白手里还拿着一个大烧饼的大叔,闻着香喷喷的香味,委婉说道。

大叔瞪了他一眼,道:“什么,你娃娃可看清楚了,什么五十,三十五好不好?再说你的大叔干的是耕地的活,手力可不比你小。”

招兵站这种情况非常多,这些满脑子都是保家思想犟汉,小兵应付不过来,只好找来负责厢军、乡兵的高句,高句本领要大很多,摆手道:“大哥,事情还不着急嘛,眼看耕。”

“鞑子今年南下,恐怕造孽不少,来年的粮食价格说不准又涨了一截,大哥多给咱们荆湖多打点粮食,就是最好的支持了,再说若是事急,不用大叔来争,咱均州军一定请大哥回来。”

“哎呀,也差不多要准备耕了,这位官爷说得不错。”大叔拍了拍头,道:“不好意思,我答应了婆娘要去买一把好的锄头呢?明年粮食若是再涨,咱家不是更好过了吗?”

“不过若是需要你大叔帮忙,一定要说。”

众人善意的笑了笑,让开一条道给大叔撤出去,张贵入主江陵之后,荆湖的百姓都是利益所得者,无论是北归的百姓,还是原来的百姓,张贵通过低价**荒地,高价收购粮食,百姓的生活好了不知多少倍。

如今听说鞑子攻打荆湖,大伙都有点慌张了,当然他们害怕的并不是鞑子是否能够攻下江陵,他们害怕的是这好日子还没过几天就被打断,这小日子过得滋润自然不想让别人过来sao扰。

百姓心里都明白,这世上有如张贵这样的好官不多,这天下一变,荆湖恐怕又恢复到以前的日子,若是按照报纸上所说,鞑子统治之下的北方,汉人如奴如狗,实在是苦不堪言,再说有了北归的百姓的现身说法,所以在百姓中倒是激起了不少愤怒。

赵莹好几天没休息好,眼睛浮红,胡杏儿是第一批要求搬去下养济院的家属,然而她对此的态度却非常坚固,她抱着新生的麟儿,任凭赵莹费劲了口舌也不动摇,她淡淡说道:“赵大人能够过来,奴家非常感激。(叶子·悠~悠)”

“奴家相信,大人一定能够保护江陵的安全,奴家的相公,此时征战在外,奴家一定要守住家,守住这个小院子等他回来。”

赵莹不管军事,不知道王磊已授命前往支援6家镇,不过却苦口婆心说道:“杏儿,你就听姐姐这么一会,只是搬到下养济院而已,就在城北不远。”

“再说王将军征战在外,一时片刻也回不了,这个院子离城门太近了,万一鞑子兵临城下,受难的先就是这里。”

“妹妹如今带着娃娃,总不能让王将军担忧是吗?万一有什么损伤,教姐姐如何向王将军jiao代?”

“妹妹的心思,想必王将军也明白得很,只是妹子不能任xìng,若是让王将军分心,那不是更加不好?”

胡老爹也有点心动,毕竟钱财是死,人才是活,劝了几句胡杏儿,赵莹见胡杏儿有点心动,接着道:“下养济院放不了太多东西,就收拾一些家用便可,吃喝拉撒有官府全包了。”

“下养济院如今也热闹得很,让娃娃见一下人气可不是更好吗?看娃娃这么聪明,日后说不定将会成为朝廷的重臣呢?”

胡杏儿迟疑了片刻,道:“大人,奴家可否问一下哥哥在哪?”

“那是男人之间的事情。”赵莹苦笑,道:“姐姐并不知道,不过姐姐相信,王将军吉人自有天相,一定会平安回来,一定会带着耀眼的荣誉回来。”

“所以,杏儿一定要好好保护自己,等将军回来一家团聚。”

胡杏儿这才点了点头,赵莹吩咐官吏,让他们一定要把胡杏儿送到下养济院,这才离开王家前往新搬迁进来的作坊。

葛娘子也很忙,甚至比赵莹还要忙,城外的作坊刚修好不久就接到了搬进城内躲避兵灾的通知,葛娘子没有任何怨言,虽然当初把作坊修在城外也是官府的意思。

大量的棉花从各地运送过来,虽然战火已经烧到了南方,但日子还是要过下去,江陵黄家的商队神通广大,棉花刚到收获的季节,就派出大量商队到福建等地,等他们返回江陵,鞑子还没有攻下池州呢?

黄家商队大赚了一把,葛娘子也不吝啬,大手笔把棉花都收上来,准备大干一场,该死的鞑子却打到了江陵。

葛娘子虽有几分担忧,但《江陵日报》等报纸,把双方的兵力、将领及武器都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江陵没大事。

但即使没大事,城外的作坊还是要搬到城内,元军毕竟还有五千骑兵,均州军为了大局,几乎带走了所有骑兵,这个消息还是葛娘子暗地里告诉自己,这五千骑兵若是狠下心来,荆湖恐怕会被闹得不轻。

“徐老,您老费点心。”徐老头是葛娘子拜托黄家商队从福建请回来的工匠,纺织机经过张贵提出参考意见,郭守敬亲自改良之后,比福建那里用的要好上一倍。(叶子·悠~悠)

徐老头约莫六十岁,在大宋已是长寿,本来老人最不愿意的就是离开家乡,然而福建人多地薄,土地贫瘠,徐老头家里的孩子又多,眼看媳妇又要为家里新添人口,根本活不下去。

黄家商队的头领把葛娘子的待遇给他说一遍,徐老头便收拾家产干脆把家都搬到江陵了,葛娘子对他真不错,不但给他安置了独栋的院子,还把他们三个儿子,两个媳妇和两个女子都安置到葛氏裁缝店或葛氏作坊,为的就是使得徐老头能够安心工作。

徐老头年纪大了,这几天作坊搬迁,忙上忙下腰杆都几乎直不起来,他喘了一口气,道:“东家请放心,老头还行。”

“徐老,这实在没有办法。”葛娘子叹了一口气,道:“均州军催得着急,至少三千套、三千套军装。”

“如今才完成不到一半,但人力已竭,奴家也实在没有办法,只好让诸位受累了。”

作坊的人都说不敢,徐老头更是须激扬,黄家商队的头领也没给他说清楚新的东家是男还是女,徐老头又怎么会想到一个女子会做出这样的大事?

想不到一个女子也有如此的胸怀,徐老头提高声音说道:“东家放心,老头就算是拼了这么老命,也要保证作坊顺利。”

“徐老言重了,”葛娘子摇头道:“虽然紧张,但还是要注意身体。在这里告诉诸位一个消息,这个月的酬劳都按照三倍计算,可好?”

“太好了。”人群中响起一阵欢呼。

“姐姐的手段不错嘛。”葛娘子身后突然传来一阵笑声:“妹子干脆也过来帮姐姐忙,三倍酬劳,葛氏作坊的酬劳本来就高,三倍下来恐怕都有十五两银子了吧。”

“姐姐还有这么多现银吗?是否需要官府帮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