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大宋权将> 第四十三四章 淮左名都(1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三四章 淮左名都(10)(1 / 2)

 第四十三四章淮左名都(10)

某启:闻弟无恙,兄又悲又喜,初闻弟葬身火海,兄悲痛勿用,食不安、枕不休,苦不堪言,今得知弟无恙,兄喜也。()

然,弟身陷险地,卑膝鞠躬,忐忑不安,生死不平,兄悲痛欲绝,恨不能代弟身陷囫囵。

张贵才看了一个开头,就发誓不再看这些所谓文学的书信,厚着脸皮问道:“若思,敬甫在信中说了什么事?”

郭守敬看着张贵如无赖的样子,好笑道:“敬甫在心中替在下担心呢?”

“呵呵,若思先前不是把事情都给敬甫说清楚了吗?敬甫怎么还要担心?这份担心怕是多余了吧?”

郭守敬不知道张贵是装笨还是根本就是这么笨,只好解释道:“大人,想必敬甫认为在下被大人控制起来,言不由衷。”

“哦?然来如此,敬甫倒是小看矮张了。”张贵回过神道:“那敬甫在信中有没有说到其他事?”

“你自己怎么不看?”郭守敬暗中诽谤了一句,摇了摇头道:“都是有关授时历的事,还有就是说一些小事。”

“小事?”张贵大喜,连忙八卦道:“什么小事?”

郭守敬苦笑,道:“一件事是说他小儿子前几天参军了,敬甫心中非常担心,但又没有办法,因为这是大汗亲自下的命令。”

“还有就是朝廷几个月不出饷银了,敬甫自己都要熬稀粥了,要知道太史令本身就没有什么油水,幸好还有张文谦张大人照料,要不然早就饿死人了。”

“再有就是汗八里的工程缓了很多,征召的百姓吃不饱饭干不动,再说在下的离开,也是工程进展缓慢的愿意。”

“嗯,还有一件事就是大汗要从各地迁豪右之家到大都。”

“还有呢?”张贵眼睛闪闪发亮,王恂虽然并非蒙古族人,但却是朝廷的太史令,是大元朝廷的高官,他的儿子就是官二代,就是权贵之子,就连王恂的儿子也要当兵,恐怕大元朝这个老狐狸还真下了决心要灭掉宋朝。

莫非海都要发狂了?张贵心中苦笑,若再熬几年,等自己有了足够的力量,就不怕忽必烈了,现在拳头不够大,即使能胜,也不知道要断多少根手指啊。

还有就是大元朝廷几个月不发饷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今年北方大旱,再有就是大元朝向来是不懂经济,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朝廷不发官员的饷银,恐怕是为了囤积军粮和军费,为战争做好准备。

最后一点元朝朝廷开始迁豪右之家到大都,就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也就是说忽必烈为了这次的南征,可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现在只怕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这个东风,恐怕就是寒流的到来。元朝的将士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却适应不了闷热的南方,若是夏季,人还没到,恐怕战马就倒下了一半,剩下一半就是将士倒下了。

吴澄真想撬开张贵的脑门,看一下他大脑里装的是什么,那天张贵还特意给他强调,大脑才是思考的地方,而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幼清不相信?”张贵看着吴澄疑惑的表情,从怀里掏出一张小纸条,道:“这是北方探子发过来的密件,老子还没看过,幼清不如看一下。”

“这,机密,幼清不看也罢。”吴澄摇了摇头,努力摆正心态,不过却瞪着张贵手中的小纸条,仿佛里面写了什么可以惊动世界的事情。

“行了,行了。”张贵把小纸条塞到吴澄手中,道:“如今你也是上了贼船,不看也要看了。”

吴澄尴尬笑了笑,都怪自己一时好奇,现在还真是陷入了张贵的魔掌之中,吴澄摊开小纸条,迅速浏览了一下,然后惊讶的望着张贵,良久才道:“除了最后一点没说到之外,其他跟大人说得一样。”

“哼,杜浒都留了什么人在大都。”张贵有点不满意:“这么点小事也搞不清楚。”

郭守敬一心扑到科研之中,世界大事仿佛与他无关,张贵笑问道:“若思,你现在在江陵也算是鱼如得水吧?不妨再给敬甫去一封信,好好劝说,咱们总不能浪费了人才?敬甫若来到江陵,恐怕能够做出更大的贡献?”

“敬甫说到底也是一个大大的人才啊。

吴澄有点鄙视的看了一眼张贵,看到张贵软磨硬泡,硬是让郭守敬给王恂写了一封信,这才说道:“按照大人的说法,鞑子南下之日恐怕不远了,不知大人可有什么妙计?”

“能有什么办法?”张贵苦笑,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等鞑子来了再说。

吴澄有点愕然,张贵只好继续说道:“鞑子兵力数十倍于我军,老子现在又猜不透鞑子的主攻方向在哪?

“虽然山东的可能性最大,可是从鄂州下黄州的距离更近,黄州的夏贵大人,老子猜不透。”张贵苦笑,道:“虽然四川对大局没什么影响,可是若整个四川都陷入敌手,届时鞑子出川,我大宋又多了一个口子。”

“鞑子的胃口若是够大,恐怕就是主攻黄州和扬州,老子说到底只是一个人,还不如静待其变,夏贵大人的阳逻城堡,李庭芝的扬州城都是固若金汤之地,四川的钓鱼台又是鞑子前大汗葬身之处,鞑子只要有顾忌的地方,咱们就有机可趁,以不变应万变,未尝不是如今的最好办法。”

吴澄想了一下,确实也是这样,均州军虽有扩张,但是人数也不到三万人,谁说张贵还挂了一个大牌子:沿江招抚使,可是沿江的将领各有打算,要想把他们凝成一团可不容易,就算是勉强在一起,也是敷衍行事,还不如就如张贵所说静待其变。

均州军向来出奇制胜,张贵的不动,或许才是鞑子最害怕的地方,因为鞑子不知道张贵什么时候会动。

“大人运筹帷幄,在下远远不足也。”想到这里,吴澄满心佩服。

张贵笑了笑,道:“这是什么运筹帷幄嘛?只不过是分析的资料多了,得到的结果就会准确,希望今年鞑子来得迟一点,让老子收割完江陵的水稻再说吧。

“大人何不上书朝廷?”吴澄好奇问道:“幼清听说大人是丞相贾似道的亲信,还请贾丞帮忙,让朝廷做好充分的准备。”

“呵呵,只要贾丞相不过来折腾我们就足够了,你还想他做些什么?”张贵郁闷说道:“人尽其才,各司其职,这句话相公们什么时候才懂呢?”

“老子现在唯一希望的就是度宗皇上能够多活几年。”

纵使吴澄自己就是一个毫无禁忌的人,听到这话还是吓了一跳,要知道他们读书人讲究的都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张贵这话说得实在有点过分了,吴澄连忙闭嘴。

往日冷清的芝罘古巷,现在竟然燃起了一点火星。

“什么时候的事了?”陆秀宗身穿一件儒装,谁也看不出他就是白天那个威风凛凛的大将。

“大、大人,三个月了。”文衡的老父亲忐忑不安说道,说完之后又是满怀期望的看着陆秀宗,害怕从他嘴里听到任何不祥的消息。

文衡也紧张巴巴的看着陆秀宗,等了片刻还不见陆秀宗说话,终于忍不住问道:“大人,俺娘的脚、还有救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