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大宋权将> 第二十二章缔造江陵(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二章缔造江陵(2)(1 / 2)

 第二十二章缔造江陵(2)

清晨,赶在火辣辣的日头还没出来前,郭老头早早就出了门,洗脚上田的婆娘追上来:“孩子他爹,早饭还没有用呢。()”

“工场有。”郭老头头也不回,一个劲儿就往城西郊外走去,按照他如今的身份,原本也应该招呼马车接送才像样子,可是郭老头辛劳了半辈子,觉得走上三四里路再也平常不过,所以就把工场派给他的马车打回去了。

张大人虽还没正式入主江陵,可是从均州涌过来的商人已经显示了他们独特的魅力,买早点的小店里有赠送的江陵日报,郭老头抱歉的笑了笑,取走一份。

郭老头来到工场,早饭还没开始,正好可以歇一会,看一下均州小报,也就是如今的江陵日报,现在总算是认识了几个字,常用的三千字眼下是不可能全认识的,毕竟一大把年纪了,学起来费力得很,当初郭子让自己跟他一起学,现在郭子都认识三千字以外的字了,自己十个字也只认为三四个,其他连猜带蒙,也能蒙对一两个,不过这样一来江陵日报也能看得半懂。

江陵日报今日教的是“刻”字,刚好和自己的手艺有关,郭老头格外来精神,把“刻”字临摹了十几遍,然后又让弟子教自己仔细念了几遍,觉得差不多的时候,早饭也上来了。

早饭不简单,一个鸡蛋,一碗白粥,一根油条,两个馒头,葛老头吃不了这么多东西,把两个馒头分给身边的两个弟子,这些弟子都是从均州书院出来,他们不愿意参加科举,官府就把他们安排在自己身边,一是协助自己,二是学点东西。

郭老头倒没所谓,解囊相授,反而觉得两个学子跟自己学东西是一件好事,郭子是不会再学“刻”字的手艺了,工程队的事够他忙乎了,而且他的兴趣也不在这方面。

总不能让这门手艺就这么失传了?难道不是吗?再说因为自己带了两名弟子,官府每个月还会补贴自己四两银子,钱现在看来自然不算多,但也是自己的一份苦劳。

郭老头满意了。

郭老头的刀很稳,别人都以为他砌墙好,其实他刻字的本领更高。以前没认识字时,只能按照别人写的字临摹,总算能够弄一个模样,就是这样,别人也是夸他是一等一的高手。

张大人不但接见了自己,更是亲自传授了他“五笔结构”,现在就算不会写的字,也能勉强弄出一个结构,有一个样子。

工程队现在有郭子看着,郭老头也算是洗脚上田,真真正正的当上了城市百姓的生活,只是他终究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再有他年纪也并不大,平常老百姓这个时候还顶一个劳动力呢。

“师傅,这石碑是您老刻,还是由弟子来?”身边一个年轻人,拿着一张纸,纸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字。

郭老头看了一眼,连忙道:“我来,我来。”

象山书院要重建,就在山丘之下的山脚,6家把山脚下一千多亩的土地,一口气捐献出去。这是一个大工程,由他们郭袁两家领头,联合了江陵所有的工程队才接下来。

为了保证质量,调配各个工程之间的关系,主管修建新象山书院的人由均州军直接接管,均州军派出人员,组织各个工程队的头领,分派任务,调派物质,工程才能组织起来。

按理说要修建这么大一个工程,消耗的物质将会不计其数,所用的银子更是一个天文数字,单凭官府之力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完成?

均州这一年来虽然赚了不少银子,可是眼看入主江陵,按照张贵那花钱如流水的功夫,相信再多的银子也会被花得一干二净,指望朝廷给钱,不知道又是猴年马月的时候了。所以掌管均州财政大权的6秀夫说什么也不愿意出钱,出力倒可以,均州军的士卒现在闲得很,不用白不用。

但张贵的办法多得很,他先是在江陵日报表了题为《展教育,强我大宋》的文章,阐述了重修象山书院对江陵,甚至对大宋的影响,然后号召江陵、均州、房州一些大户人家捐献资金,并且自己领头捐出了全部家产约莫一万两银子。并成立了一个叫做重修象山书院募捐处的单位,专门管理募捐到的资金。

张贵向来大手笔,当初荆湖置大使李庭芝找上门就是毁家纾难,倾家荡产,现在又是这样,明眼人看在眼里,心里也有数。

于是,均州一地百姓商家纷纷解囊,葛氏裁缝店是第一个响应捐款的商家,一口气捐出了三千两银子,要知道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第二天江陵日报就把这个消息当作头条刊登。当然其余个人和商家也附上了名单,等于帮他们做了一次实实在在的广告。

这个法子还真不错,郭子也用工程队的名义捐了一百两银子。直到现在,据说捐款还源源不绝,郭老头也只看到数不清的大树、转头和琉璃瓦源源不断的运过来,从来没有看到缺钱的时候。

郭老头洗了手,擦了一把脸,锋利的刀,稳定的手,认真的雕刻每一个字:

宋咸淳十二年,荆湖置大使张贵张至诚命令文漳文天瑞重修象山书院,更名曰:象山大学。张贵张至诚时任荆湖置大使、均州节度使、均州军都指挥使、沿江招讨使,文漳为均州军指挥使,状元文天祥之弟,为记之。

江陵府之西,有山曰象山,居民鲜少,市喧不闻,泉甘而木茂,壤厚而田腴,诚一胜境也。有诗云: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

谆熙十四年,6九渊6象山修“象山精舍”。学生也悄悄结庐其旁,早晨鸣鼓“揖升讲座”,从容授学。讲授五年,求学者过数千人。

象山精舍以“尊德性、明本心、教做人”为宗旨,每每讲求“立志”、“求道”、“修身”、“涵养德性,变化气质”,以完成“本心”学术,做到了“养吾心浩然之气”、“临大节而不可夺”。

6九渊在象山精舍历时五年,来见者二三千人,考中进士者有二十六人。宋淳熙十五年春,理学泰斗朱熹曾写信致:“闻象山垦辟架凿之功益有绪,来学者亦甚,恨不得一至其间,观奇揽胜。”绍熙二年,6九渊奉召知荆门,临行嘱托傅季鲁代为主掌,并望其将精舍扩成书院。

为了缅怀先贤,弘扬6学,6九渊的高足弟子杨简的得意门生江东提刑袁甫,于绍定四年破土动工扩建象山书院,该年冬书院落成。院内有祭文安(6九渊)、梭山(6九韶)、复斋(6九龄)三先生的祠庙一栋,学生的斋舍百楹,绍定五年,得诏赐“象山书院”匾额。象山书院日益兴旺,盛况空前。

闻诸故老,书院前有宣圣殿五间,殿前引泉作泮池,其列屋殆百间。其南为风雩亭,殿后堂客二层,层各七间,两庑亦如之。其外门距书院二里许,今其地犹以黉门名,而断碑尚卧田中。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食田五千顷;故谚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

今重修之,木之结构,精致古雅。白墙青瓦,反宇飞檐。蒸湘名胜,画刻牖扉。朱陵洞诗,千秋吟咏。青草桥酒,一酌古今。长廊碑刻,以观沧桑。广西移杏,可见遐龄。立草桥,看石鼓,江流百舸,山拥群楼,书院广场,桥连一体。仰大观楼,气势恢宏,前立孔子铜像,以瞻儒祖之尊。楼设讲坛,壁像七贤;阁有藏书,以备读者。

百年书院重修,一代英雄崛起。施仁政以复兴,启后昆而励志。身磨体魄勤磨墨,书读圣贤细读人。人之正,以义抗威。官之正,瘦己肥民。处窘者,焉能改节。仁爱者,以民为本。从戎者,为国献身。主政者,登极思麓。国心乡思,魂牵梦绕。崇仁义而尚德,备方圆则有成。皓月升天犹照水,闲云出岫总依山。世呈明时倡国学,天降大任于吾曹。学丰翅羽远,足胜旅途长。

重修象山书院一文既出,憾江陵。士绅、商铺更是踊跃募捐,一时成为风尚,此乃后话。

仅过了两年,文漳已从一个鲁莽的小年轻,变成了一个成熟稳重的小将,在均州军占有自己的一席地位,但纵使这样,谁也想不到主持重修象山大学的担子会落在自己身上,就连自己也想不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