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大宋权将> 第七十二章 强攻正阳(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二章 强攻正阳(1)(1 / 2)

 董炳是大将董俊的长子,十六岁时丧父,少年老成。()十七岁以父荫任藁城令,虽年纪尚轻,但明于听断,以恩济威,为属下折服。

董炳此人,是一个胆大包天的投机分子,当年率部下四十六人赶赴大理从征,备尝艰辛,受到忽必烈的表彰。从此追随忽必烈,“有任使皆称旨,由是日亲贵用事”。随忽必烈路军伐宋,他率弟用、忠及敢死士兵在阳逻堡抢渡长江。

忽必烈即位,他受命宣慰燕南诸道,第二年擢任山东东路宣抚使。忽必烈组建侍卫亲军,他被任命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佩金虎符。忽必烈身边的最亲信之人也不过如此也。后来,忽必烈剥夺世侯权力,唯董氏不予触动。

此时,董炳迁枢密院判官,行院事于淮西。在长江战役相持不下之时,忽必烈让董炳率领不下打通南下通道,前往支援伯颜,可见忽必烈对他的重视。

“用,将士们都安顿好了吗?”董炳将近六旬,俗话有人生六十耳顺,但他却怎么也顺不了。虽然忽必烈对他的宠爱依旧,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忽必烈羽翼已满,现在是清理蒙古汉人将领的时候,这也难怪大汗动怒,这些人汉人只见夺权争位也太明显不过。

抢占正阳,虎视淮西,夏贵大军又被伯颜牵制在阳逻城堡和沦河之,按理说董炳应该迅整兵南下,与伯颜会师。然而襄樊、鄂州如咽喉的骨头,紧紧卡住了南下大军;一旦董炳离开正阳,从颍州等地过来的宋军截断了后路,那么大军就成了瓮之鳖,虽然这个鳖宋军是吃不下的,但如此冒险之事,却非董炳所为。

这也是董炳抢占睁眼的一个重要原因,打通正阳之后,北方就和大江有了一条直接的通道,这条通道也担负了南下大军数以万计的后勤补给。

“大哥,都安顿好了。”董用跟从大哥数十年,知道他为人向来谨慎,而且兄弟几人之间配合也算是默契,往往董炳没有吩咐的事情,他也会做得很好。

“城内的百姓怎样?”

董炳十七岁以父荫任藁城令,虽年纪尚轻,但明于听断,以恩济威,为属下折服。当时正值括编户籍,凡敢隐实者诛,籍没其家,他竟使民聚口而居,减少户数,减轻了赋役负担,可以说董炳治理地方有一手。

然而,董用的话却令他大吃一惊:“大哥,城内刁民颇多,屡次破坏后军补给,兄弟们抓了不少刁民,但也阻止不了这些刁民。”

“通告没贴出去吗?”董炳皱了皱眉头。

董用摇头,道:“通告一早就贴出去了,但是这些刁民就是不识好歹,要不大哥我们把这些不识好歹的百姓赶走,免得大军的补给失误?”

董炳摇头,道:“不用,这些刁民闹事,无非就是吃不饱而已,你下令让军需官给城内的百姓一些粮食,让他们填饱肚子就可以了。”

“大哥,”董用有点不乐意,道:“这些刁民本来就不听话了,就算粮食也未必有用。”

“无妨,你先按照我的说法去做。”董炳笑了笑,百姓是用来收买的,谁对他们好,他们就对谁好,这是董炳数十年从政得到的经验教训。

“忠,宋军的反应如何?”董炳问另一个弟弟。

董忠笑了笑,道:“大哥,宋军没有任何动静,夏贵大军被伯颜牵制,李庭芝大军又是固守扬州,这两人都离不开,颍州、郢州等地的宋军又不敢出兵,无妨也。”

“不得疏忽。”董炳为人严肃,道:“汉人多谋,宋军表面上虽没有反应,说不定暗地里早已调兵遣将,正阳事关南下大军的成败,忠要再添几分精神。”

“对了,士选,塔出大人联系上了吗?”董炳爱怜的看了一眼身边儿子董士选,董士选有万夫不敌之用,常常代替自己出战。

董士选犹疑了片刻,道:“父亲大人,还没联系上。”

“那阿塔海大人呢?”董炳皱了皱眉头,出征前大汗曾严令两人配合自己,然而这两人自持身份,从来也不把自己看在眼里,这些年来,汉军的身份更比不上以往了。

“也没有。”董士选不服气道:“爹爹何必管他们,就凭我们董家军,守住一座正阳足足有余。”

“混蛋。”董炳教训道:“他们率领的都是蒙古精锐,如今你爹爹守正阳,事关重大不容有失,虽然宋军怠战,但正阳四周城池还在宋军手,四四面环敌,万事小心为重。”

“知道了。”董士选怪他有点罗嗦,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董炳也没有办法,只好再三吩咐众将严守正阳。

次日,下起磅礴大雨。冰凉的雨水伴同冷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冰凉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