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大宋权将> 第九章 经营均房(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章 经营均房(9)(1 / 2)

 陈大举死活不敢收,葛氏死活不肯收,于是也只好采取折的办法,先把这件事放在后头,赶紧给葛起耕报名去。()

街道上人很多,但有陈大举在前面开路,一路上也算是淡定,远远听到一阵杂乱声,待得两人赶到纪念堂广场,陈大举脚一软,差点没晕倒过去:人,太多了。

人山人海已不能形容人多的境界,偌大的一个广场,举目望去除了人之外还是人,显然均州大量招收学子的信息传递得很好,陈大举相信,整个均州境内所有适龄儿童都已来到了均州。

适龄儿童,这是张贵的说法,一个月前,张贵提议:再苦也不能哭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决定在均州城内建立一所大学堂,一所名留青史的书院,招揽均州境内所有的过6岁的儿童进学。

由此提出了适龄儿童的定义:凡满六周岁,适合进学并接受教育的孩子。

6秀夫保留了意见,千百年来,百姓对知识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畏惧,朝廷也多采取愚民教育,精英教育,认为百姓掌握了知识就会造反,从来没有人尝试像张贵这样大规模传达知识。

但6秀夫这段时间服从张贵的命令已成为习惯,6秀夫用行动支持张贵的适龄儿童应该受到教育的说法,运用自己的人际关系从朝廷各地招揽了大批学者,同时命令小吏把这个通知下到每一个小山村,这也是葛氏能听到这个消息的原因。

大批的知识分子的到来和学堂开办的准备,造成费用开支大增,均州财政极度困难,甚至到开不了锅的时候。

张贵把刚到的一批oo匹战马,再从之前的战马挑选出7oo匹蔺弱的战马一起打包卖给朝廷,当然这个级大买卖由李庭芝的牵线,贾似道丞相点头,当时战马价格普遍在o贯到4o贯之间,有些好的蒙古战马更是过了5o贯,吐蕃战马虽然说不上好马,但按照最低的o贯计算,这一千匹战马仍然获利三万贯。

李庭芝和贾似道两人愿意帮忙,这与朝廷的困境离不开,贾似道更是大度的不用任何回扣和贿赂,因为买回一千匹的战马这个功劳已足够他在朝廷上被歌颂数个月。

三万贯看起来很多,但像陈大举这些基层干部,每个月需领5贯饷银,底层的士卒也要八两,均州军一直不敢扩张的一个原因就是饷银不够,再加上各级官员、各种福利机构,加上来一个月的开支竟然需要o万贯,这也造成了静塞骑即使有战马也不敢增加人数,只好狠心把战马卖给朝廷。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可怜自己想法设法才搞出来的三万贯银子,说什么也要专款专用,从今以后,均州设立专款专用的制度,这也是张贵之前没有想到。

三万贯银子,看起来貌似很多,但若没有收入,估计均州学堂也支持不了一个月。

张贵这些天看起来在外无所事事,其有一个任务就是想法设法为均州财政扩张财路。来自于后世经验所得的高度酒证明了它可观的市场,但粮食制约了高度酒的展。张贵需要的是重开另一条商路,为均州的展打开瓶颈。这单靠均州和房州两地的税收,是远远不够。

“头,头,借力,借力。”陈大举还没从人头涌涌的热潮反应过来,不远处一个声音大喊起来。

陈大举看去,却是自己底下的一个小兵,小兵见陈大举看过来,大声道:“头,帮忙救命啊。”

小兵苦着脸,只见他身边有一大批人围在身边,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争吵不停,然来当时漳派到各地接应的小兵,不仅仅要把他们接到均州,还要负责帮他们报名和安排好,最后还要把他们送回原地。

然而,当时没有考虑完善,每一个地方只派去了一个小兵,像陈大举这种只接到一户人家,而且这户人家只有两个人前来,这种情况算是少得可怜了。

数千年对知识的畏惧和渴望,一旦这种热情被激出,那还得了?孩子,还是孩子的爹娘,孩子的爹娘的爹娘,反正还能走动的都跟着小兵一起过来。

而且,更重要的是,有些地方人口较多,多的地方有七八个小孩,但跟在小孩身后的大人却有三四十人,少得也有三五个小孩,但算下来大人也有十多人。

这些小兵又没经过特殊培训,纪念堂人又多,即使有均州军和官府小吏在维持秩序,但还是乱成一团糟。

这个小兵的队伍来迟了,排到了人群后方,看到人这么多,怕到时报不了名,一个劲儿的往前涌,但前面的人也不是吃素,见后面的人涌上去,也纷纷往前挤,这样纪念堂越加乱成一团了。

此时,围在小兵身后的乡亲见小兵向陈大举求助,以为陈大举是何方神圣,又满怀希望向陈大举围了上来。

陈大举从小就有权势,处理这些小事还不是手到擒来,深吸了一口气,大声道:“都挤什么挤,给老子排好了,要不然老子把你们撵回去家。”

乡亲们自古都是欺善怕恶,民不与官斗,见陈大举大怒,也不敢围了上来,但还是有些求学心切的人鼓起勇气,问道:“这位官人,咱们不挤也行,只是孩子报不上名就白跑了一趟了。咱家出来一趟容易吗?”

“慌什么慌?”陈大举大声道:“老子什么时候说迟了就报不上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