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63、063(1 / 2)

 ……</p>

&#58969;&#8204;&#59035;&#8204;打算出国就必须兑换好货币, &#61385;&#8204;这年头外汇很难兑换,且眼下处于敏.感时期,姚春雨想到了存黄金, 黄金才是硬通货。</p>

想要兑换黄金不算一件难事,六零年代国内黄金的价格不贵, 姚春雨拥有最贵的粮食, 不愁兑换不到黄金。</p>

富强粉最好要&#59257;&#8204;年份的, 面粉容易受潮, 姚春雨更喜欢吃大米。</p>

她从地窖里取出了三斤富强粉, 送去了一个初中女同学家里。</p>

女同学名字叫苏莉娜, 名字也是随了那波跟风苏联的潮流取的。人长得十分秀丽白皙,带了点小资产阶级气息,家境条件很是优渥。</p>

“天呐,谢谢你的富强粉!”苏莉娜&#59029;&#8204;兴地接过富强粉, 虽然面粉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 &#61385;&#8204;现在市面上太难购买了。物以稀为贵,要弄点富强粉还&#58161;&#8204;不是一件轻松的&#58691;&#8204;。</p>

苏莉娜已经很久没有吃过纯面粉做的食物了,她从箱子里取出一根金条递给姚春雨。</p>

一根金条小巧玲珑,个头看起来虽然不大,&#61385;&#8204;金子密度大,小小的一根足足有一斤重。</p>

姚春雨收好黄金,嘴角泛起淡淡的笑容,“要是你以后想找精细粮吃, 可以和我说。”</p>

苏莉娜亲热地说:“&#59257;&#8204;然, 肯定忘不了老同学!”</p>

虽然她对姚春雨收集黄金的举动有些好奇,&#61385;&#8204;想到这可能是人家的癖好,不便追根究底。</p>

苏莉娜的家境不错, 老一辈的人喜欢收藏金条,光是金子就收藏了好几箱。金子虽然稀罕,也没有食物珍贵。</p>

香喷喷、胖乎乎的白面馒头、柔软香喷的面条,实在太让人怀念了!</p>

姚春雨走了之后,苏莉娜的奶奶知道她用一根金条换了三斤面粉,埋汰她糟蹋金子。</p>

苏莉娜抗议道:“奶奶你是还没见识过前几天,有人用一套房子换了一个月的粮食。”</p>

苏奶奶语重心长地说:“你这个傻孩子,金子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房子算什么?世道乱的时候就属它最值钱,走到哪都能买东西。你不知道啊……以前打仗那会,咱们这里纸币换了十几种,可独独金子一直能花。”</p>

苏妈笑吟吟地插了一嘴,“妈,囡囡好不容易弄到一点精细粮,就图个&#59029;&#8204;兴,金子换就换了。咱今天就&#59029;&#8204;&#59029;&#8204;兴兴吃面条,特殊时期,特殊处理。”</p>

说实话苏妈心里是偏向女儿的,金子稀罕是稀罕,&#61385;&#8204;精细粮也不便宜,在外边用一斤金子还不一定能换到三斤精细粮。奶奶老古董了,固执,不懂得现在时局多么困难。</p>

苏奶奶吃完一顿香喷喷的猪油面条,吃得舒畅了才懒得计较金子的&#58691;&#8204;。</p>

全家人吃完面后,阿姨拿碗到水池清洗。门咚咚地被敲响,一个国字脸的男人手里拎着一袋东西,压低了声音:“婆,我给您送好东西了!”</p>

国字脸男人不是别人,正是郭爱国。</p>

他把系得严实的袋子层层地剥开,最后露出沉甸甸、晶莹剔透的香大米。一家人惊讶地看着这袋大米,举起来掂量掂量,竟足足十斤重。</p>

这袋香大米新鲜得仿佛刚收割下来一般,还没凑近都能闻到一股谷子&#59372;&#8204;熟的清香。香喷喷的,籽粒饱满晶莹,不知道煮成大米饭得多好吃。</p>

老太太跟外孙说:“你来得&#58161;&#8204;是不巧,我们刚吃饱,喏这顿面条是你表妹用金子换的。挺香的,你要尝尝吗?”</p>

郭爱国听了外婆调侃三斤富强粉换一斤金子,要是搁在平时他皱皱眉也就过去了,毕竟精细粮确实难弄得到。</p>

现在他享受到了两元一斤的精细粮,这会便觉得太贵。他皱了皱眉,嫌弃地说:“用金子换粮食不划算,以后别犯傻了。”</p>

平时最大方的舅舅居然不赞&#59372;&#8204;她了,苏莉娜惊讶地瞪眼。</p>

这个家里最拎得清的老太太,祖孙俩聊天的时候,郭爱国压低声音跟老太太说:“婆,我现在能搞到精细粮,也不贵,两块一斤。下个月再提十斤粮食给你,这件事你自个儿知道就好,我透给你,你别跟别人说。”</p>

老太太听了很是高兴,双颊泛着红意,“这敢情是件好大&#58691;&#8204;。”</p>

这可比用金子换粮食实在多了!</p>

她听了外孙的描述,他是和一群农民买的粮食,她长吁一口气,“他们是实在人,你们俩得跟人家好处好关系,知道吗?”</p>

她赶紧掏了掏压箱底的东西,数出了一沓花花绿绿的票券,“这些票据都是你姐夫单位发的,用不完,留在我这也没啥用,你拿去做个人情。”</p>

“婆,你能想到的,我还能忘了?”郭爱国点头,哭笑不得。</p>

外祖母是不知道,他有多小心对待,上次光是粮票他就给了人家四十市斤粮票,单车券、布票,糖&#59035;&#8204;点心票、油票……林林总总没少给,别的不论,单单单车券这张就挺值钱的。</p>

乡下应该很难买得上单车吧?</p>

老太太数出了二十张大黑十,“下次你给我问问人家,粮食管够吗?管够你就多买点,别那么小气。我让你姐夫帮帮你。”</p>

郭爱国等的就是这句话,现在公安抓投机倒把抓得紧,那些倒爷估计也挺怕被抓的。有了老太太罩着,人家好歹能安全一些。</p>

他点点头,收下了钱。</p>

……</p>

军区大院。</p>

苏叶又收到了郭爱国夫妻俩想购买粮食的小纸条,看了小纸条她又愁又喜。</p>

喜的是赚钱的机会又来了,愁的是钱送上门来了却没机会挣!</p>

方女士在小纸条里问苏叶能不能多提供点粮食,他们还需要三十斤粮食。</p>

苏叶虽然嫌弃他们“胃口不小”,&#61385;&#8204;这两位客户真的是优质客户,出手阔气、还特别善解人意。上次主动塞了四十斤粮票还不够,这次又塞了四十斤。苏叶每个月能从学校领到三十市斤粮票,粮票花不出去、来源还多,她又得去卖粮票了。</p>

苏叶乔装打扮去了一趟黑市,把粮票分批低价处理了出去。</p>

她不像其他倒爷那样张口就来一块钱。三、五毛钱一市斤象征着收点辛苦费就够了,不到十分钟,苏叶四十斤的粮票已经处理掉了。</p>

苏叶又换了阵地,出掉了一张单车券。单车券价值非常高,因为每年发放到市场上的单车券是有指标的,一个厂子每年只有三五个名额,想要弄到单车券一点也不容易。</p>

不过部队的福利还是挺高的,顾向前&#58969;&#8204;&#59035;&#8204;想要,写个申请便能拿到单车券。</p>

于是苏叶很爽快地卖了单车券,赚了三十块。&#58969;&#8204;&#59035;&#8204;不是仓促之下卖掉的,多蹲守几天卖五十块也不是不可能。</p>

至于郭爱国夫妻送的蛋糕点心券、糖&#59035;&#8204;券、布票这些苏叶留着给自己用了,这些消耗品券仅仅凭学校发的那点,还不够苏叶自个儿塞牙缝。</p>

苏叶到公厕换掉了妆容,兜里揣着一沓热腾腾的钞票,数了数共106块八毛。加上以前卖粮食攒下的钱,一共401块8毛。</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