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躬万福!奴婢跪安。”吴亮看见皇帝眼中尽是鼓励和赞赏之意,胸中顿时豪气潮涌,哪怕是皇帝让他马上去死,他也绝不会皱一下眉头。于是恭恭敬敬的行了五拜三叩礼,吴亮躬身退出了东暖阁。
“但愿不负朕所望啊。”李修远望着吴亮消失的背影,喃喃自语。这一刻,他忽然想起了永乐时期流芳百世的一个人——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个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传说中的那个三宝太监。而如今,他依然还留在燕王朱棣的身边。
郑和当年身负朱棣所交付的重任,如今自己也有重要之事托付在吴亮身上,二人均为太监,不知道谁更加出色一些。
如果朱棣篡位不成功,那么他郑和还能完成七下大西洋的壮举吗?李修远忽然有些莫名奇妙的想到了这个问题。
“来人。”李修远忽然又朝门外叫了一声,然后抖抖身子振作了一下精神,重新回到龙案旁。
“微臣通政使司通政使陈周参见陛下,躬请圣安。”一个年纪四十中旬、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色官服的中年男子推门走进东暖阁,跪地拜礼道。
“起身吧。”李修远抬头打量了一眼陈周,中等身材,眼睛炯炯有神,下巴留着一小撮胡子,整个人给人的感觉老成稳重。
通政司,全称是通政使司,主要负责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勘合关防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实封建言、陈情申诉及军情、灾异等事情。所有文武百官上呈的奏本都要先经过这个通政司审核,然后再在左顺们交给司礼监掌印太监,由司礼监掌印太监转呈皇帝,因此可想而知,这个部门有多重要。
由于原先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吴亮已经被撤职,皇帝还没重新另派他人,所以就由通政司的通政使暂时直接听候皇帝聆听圣训。
“谢陛下。”陈周再拜了一礼才直腰起身。
“将这份初稿交由翰林院,让他们拟一份正式圣旨,然后转到工部、兵部及户部,让他们必须按照旨意行事,要是稍有错漏,朕一律严惩不贷。”李修远将手中已写的满满的两张纸递给陈周,脸色极其严肃的说道。
“微臣谨遵圣谕。”陈周恭敬的伸出双手接过,中气十足的沉声答道。
“嗯,另传朕口谕,命十三道监察御史全程监察此事,每隔三日呈报一次,但有发现以身试法者,一律交由三司审理,经查证属实,立即从重处理。”李修远想了一下又补充道。
“微臣遵旨。”陈周显然不是一个喜欢多说话的人,从头到尾都同一副表情,皇帝不说话他也绝不开口。
李修远其实挺喜欢这种沉默寡言但却又用心做实事的人,尤其通政司还是皇帝与文武大臣们沟通的桥梁,其他人不知道的秘密,都得先在他们眼皮底下过目一遍,所以他们的嘴巴自然是越严越好。
“就这些吧。”李修远再重新梳理了一下思路,没发现有什么遗漏的,才颔首示意陈周可以离开。
“微臣跪安。”陈周如木头疙瘩般,神情慎重的捧着李修远交给他的两张纸低头躬身退了出去。
看着一言一行都显得那么中规中矩的陈周,李修远心中不由有些无奈,做人做到他这份上,真是什么乐趣都没了。
李修远哑然失笑的摇摇头,不再去想这些问题,重新摊开一张纸开始提笔写起来。
李修远现在要做的,并不是依葫芦画瓢一股脑儿的将超脑二号给他的资料全部照搬照抄出来,而是要根据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国情,筛选出适合大明朝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资料关系的资料来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及军事等涵盖整个国家所有方方面面的资料。
所以李修远现在感觉自己的两个肩膀上都压着沉甸甸的两座大山,都快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了。
一个人再怎么强大,总不可能把一个国家的事情都独自一人全部包揽了吧。即使是被后世称为日日临朝事必躬亲的大明圣主朱元璋,他也得依靠他的内阁智囊团以及满朝文武来给他出谋划策,从而减轻他自身的压力。
可是李修远的情况恰恰与朱元璋的相反。资料李修远多的是,先进技术就跟丢在地上的石头一样随手拈来都是,但偏偏就因为李修远拥有了朱元璋所没有的这一切,所以李修远更加无语。
谁叫这些资料都只全都存储在他一个人的脑袋里呢,就算他不惜冒着自身秘密泄漏的危险去找个人帮忙都找不着。
重组整合如此庞大的资料无疑是一个极其恐怖又极其浩瀚巨大的工程,恐怕比之永乐年间的《永乐大典》也丝毫不遑多让,单单只是抄录这些资料就已让李修远大感吃不消,若不是超脑二号已经帮他开发过脑域,他真不敢相信原来一个人的脑袋里竟然还能存储如此恐怖数量的东西。
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李修远现在有的是时间,他知道这所有事情都必须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的来,否则稍有不慎,将很可能把大明王朝卷入到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李修远首先要做的就是给自己制定一个详细的规划表,比如第一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又该怎么做,以及各种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注意事项等,虽然繁琐不堪,却能最大程度的避免自己出现失误自乱阵脚,弥补自己从政经验严重匮乏所带来的不足。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李修远望着自己在宣纸上写下的九个大字,心中忽觉自己的双肩似是左肩挑着大明江山的山,右肩挑着大明江山的河,脑袋上顶着的则是大明江山八千余万子民的未来。
推荐最亲兄弟的一本书,《超级神修》,写的很不错的,大家都去收藏下。下面是车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