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孔雀绿釉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
起源于宋、元民窑,最早见于宋磁州窑。
明成化时,景镇窑烧制成熟。
烧制方法有二,一是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
第二种方法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
但是由于初期采用坯上直接挂釉,入窑低温一次烧成, 因此制品较粗,釉面也易开片剥落。
直至明初建立官窑制度,孔雀绿釉烧制进入崭新阶段。
烧制工艺说起来也不难,一般是于成形素胎之上,先施白釉,入窑高温烧制,再在白釉上罩孔雀绿釉,经二次低温烧就,釉面呈色亮丽, 剥釉者少见。
当然,这已经是对于工匠技艺要求颇高。
清人佚名著《南窑笔记》曰:“法蓝、法翠二色,旧惟成窑有,翡翠最佳。”
也就是说,清代之人也认为,孔雀绿釉在明代始烧于成化年间。
但从传世品和出土物看,宣德时已有烧造,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各朝均延续烧造。
当然,孔雀绿釉颇似孔雀羽毛上的绿色,也印证了蓝即是绿,绿即是蓝的玄学,而真正的孔雀绿釉,就有这种令人惊艳的美丽!
在这一点上,烧制之时就一定要注意,因为一个不好,你烧制孔雀绿, 却烧成了孔雀蓝。
当然, 孔雀绿的出现, 肯定是因孔雀蓝。
当时烧制孔雀蓝瓷器,一个不小心,却烧制出了孔雀绿,世事就是这么离奇。
孔雀绿釉色有深浅两种:深者色葱绿,釉色鲜明艳丽;
浅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
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
清代景镇烧制的孔雀绿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它在外观上有三个... ...
重要特征。
第一个重要特征是釉色青翠亮丽,在华夏古代陶瓷釉中极为少见。
华夏古代以铜着色的绿色釉彩品种很多,例如唐三彩、邛崃窑以及沙长窑的绿色釉彩等。
它们的色调各不相同,但没有一个能够和孔雀绿釉相比。
有些孔雀绿釉绿中带蓝,有人称之为“孔雀蓝”,一般认为蓝色是钴的作用,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孔雀蓝多数与钴无关。
第二个重要特征是釉层清澈,很少气泡、析晶和未熔釉料。
例如, 在暂得楼展览会上,展出的清康熙孔雀绿釉带盖梅瓶, 就是一例。
第三个重要特征是釉面密布鱼子纹大小的细密开片,很有特色。
研究古陶瓷的都知道,陶瓷的釉色与很多工艺因素有关。
说到工艺,里面涉及到的方面就多了。
首先是着色剂的种类和浓度,其次是烧成气氛、烧成温度和釉层厚度等。
这些之前陈文哲只是了解,却不熟悉。
不过这没关系,想要学习,只要他想就可以了。
所以,只是一瞬间,大量知识,就涌入他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