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严重的是,除了投资金条,甚至连身为法定货币的纯金纪念币,也出现了生锈的情况。</p>
所谓生锈,在生活中大多是指铁制物品,在潮湿的环境中,经过氧化产生了三氧化二铁。</p>
</p>
这种化学反应,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让原先的金属失去良好的性能。</p>
所以生锈一直没有给大家留下什么好的印象,尤其是三氧化二铁所呈现的暗淡红色,更是经常被一些恐怖电影的背景所使用,让人习惯性地产生不好的感觉。</p>
之所以很多人怀疑黄金制品是铁镀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黄金“生锈”的颜色,和铁几乎一模一样。</p>
而这种锈蚀一旦出现,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黄金是假的!</p>
很多人手中的黄金生锈,主要现象都是“红斑”。</p>
而白银生锈的现象,主要是“白斑”“白雾”“泛黄”“发黑”。</p>
那么,如果真的是用铁来伪造的,那黄金和白银生锈的颜色,为什么会不一样?</p>
首先来看黄金,黄金作为自然状态下,非常稳定的金属之一,往往给人可以永流传的印象。</p>
尤其是一些千年古墓中,漆器、银器、青铜、丝绸,几乎都经不住岁月的侵蚀,唯有黄金出土时,依然保持着本来面目。</p>
那么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所购买的金条、金币,工艺上可以说更加成熟,含金量也更高,怎么反而觉得现在黄金制品,还没有出土文物耐保存?</p>
早期国家的金银币,主要用于出口,如果金币真的出现“质量问题”,那么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国家信用。</p>
为此,1989年金币总公司,联合制币厂,对产生“红斑”的原因,进行了探索。</p>
在采集红斑样本分析后,发现其主要成分为银和铁,也就是说上边的红色,确实是铁所导致的生锈。</p>
但对金币进行检测后,并未发现本身含有银和铁,那么这些银和铁,又是怎么出现的?</p>
经过制币流程模拟,测试人员最终将问题,锁定在生产环境和压币模具上。</p>
由于生产环境存在金属粉尘污染,所以在封装前,币身就会沾上微量银与铁。</p>
而这些杂质,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下,就会产生氧化反应,最后导致红斑的出现。</p>
测试人员在金币上,故意粘附微量银粉、铁粉进行试验。</p>
在35-50摄氏度、70-85%湿度的条件下,仅3天便出现了类似的红斑,且会越来越大。</p>
换句话说,只要杜绝成品币上的杂质污染,就可以防止红斑的出现。</p>
当然,去除杂质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而大部分普制金币与投资金条的价格,都接近金价,所以从成本考虑,溢价也不够支撑更为严格的工艺水平,也就导致红斑至今都不能完全杜绝。</p>
对于银币的问题,那就更多了,首先金属银的稳定性本身就不高,尤其是纯银,在自然环境下,能够与多种物质进行反应,极易氧化,这也是一些银首饰,没有多久就会发黑的原因。</p>
银在接触硫化物后,首先会发黄,进而变黑,而白斑就是银与含氯物质反应后,产生的氯化银结晶。</p>
如果遇到潮湿环境,这些反应的速度,只会更快。</p>
在生产环境不高的情况下,很多银币在出厂前,就已经受到污染。</p>
所以,只要保存不当,即使原厂原封,到了特定环境下,依然会氧化变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