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都市言情>漫画家之梦> 第八十二章:巴比松画派(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二章:巴比松画派(下)(2 / 2)

梨木喜欢用漫画来展现让人看得懂的故事,《格尔尼卡》对他来说就是连看一看都会觉得头晕目眩的恶心画作。

——尼玛,没有系统君文字注解谁看得懂这画啊!

梨木越看越心烦,当初挥手间就把这幅画珍贵的艺术作品删除。

他最喜欢的是《拾穗者》和《赤壁之战》两幅作品,两者都属于现实主义作画风格,比抽象派和印象派更容易让普通人看懂画中内容。

《拾穗者》准确的说属于巴比松画派。原版画作大小为830mm*1110mm,描绘的是3名农妇在金黄色麦田捡拾麦穗的情景。

加长版画作则是按照米勒的最初画作进行增幅,百米长的画面上不止有3个农妇出场。加长的画作上出场人物一共17人,穿着粗布麻衣,他们在一片金黄色的稻田里,低头勤劳的捡拾着收割后剩下麦穗,每个人手上抓着一小捆的麦穗,这些麦穗虽然量少却足够一家三口吃上两餐。远处的农夫们忙着将一堆堆的麦子装上拖车。在金黄色的阳光照耀下,人们忙碌的工作著,远处飞翔的鸟儿依旧烘托出田园诗般的意境。

《拾穗者》创作于法国七月革命和欧洲1848年革命之后……

《赤壁之战》描述的是,曹艹率兵80万攻打东吴孙权,孙权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艹。画面上两军已经开战,曹艹铁锁连船被烧毁,岸上人有十万人马踏在奔腾的河水上蓄势待发,迎战掩杀而来的敌人,旌旗蔽空,气势恢宏。

梨木在《拾穗者》与《赤壁之战》之间难能取舍。除了有点精神异常的梵高所画的,偏向于抽象派的《星月夜》之外,他舍不得把剩余的三幅画墙绘删掉。

至于最终为什么会选择《赤壁之战》,倒不是因为民族主义在作祟,只是觉得《赤壁之战》较之其它画作更令人容易理解罢了。不过墙绘就画在校道边上,若是在沉思时冷不丁发觉身边有军队金戈铁马的向自己冲来,还真是有够吓人的,所幸画面真正血腥的画面很少。正如国画讲究意境一般,中曰恐怖片多是渲染气氛,欧美则多是以血肉镜头来吓人。

既然下定决心抛弃《拾穗者》,现在也只能画认真画《赤壁》。

在莫墨馨出差深圳办事的时候,梨木每天都开着“一心一意”和“映射投影”来作画,在两技能的加持下他完全可以像点阵式打印机一样在墙壁作画。即使在墙头画一点,墙尾画一点,最终也会形成一幅完整的画作。单论大局观绘画构图,拥有“映射投影”的梨木是当今世界上当之无愧的no1。

称绘画速度像点阵式打印机或许有些夸张。但在两个技能的共同作用下,梨木每天凌晨开始在24米高的墙上绘画。每3小时能画1m左右的长度,一天完成3~4m的墙绘绝不成问题。

他利用白天休息时间和晚上些许时间,在“映像投影”剩下的7个空格里拓印漫画。中午画3p,晚饭小睡一觉后再画5p,漫画效率比以前还多了1p。每天3p《钢炼》,一月90p,3个月就能出一本。《q3》每天2p投月刊,《来自新世界》每天2p做存稿。

如果天公作美,他估摸着需要一个月就能完成这副百米墙绘。

因此只要天气晴朗,老师们每天都能看到一副景象——

一个不穿校服,头上顶着副大耳机的小学生,每天清晨站在台阶上不辞辛劳的粉饰墙壁。一个老人每天都来看他作画,这位老人似乎还有四个保镖,具体情况只有校长知道。墙绘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一个个士兵曰渐成形,宏伟的墙绘开始展现出它的真面目,画面每天都在以三四米的速度增长。

在放学时,连校长也不禁和围观的学生们驻足片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