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布还有点用,丝绸锦帛这些东西,除了华贵好看,并不耐磨,适用性还不如粗麻布。</p>
这些没啥用的丝绸正好用来写字。</p>
至此,伤残抚恤相关,已经商量的差不多了。</p>
“奥,对了,还有。”李孟羲站起来后,突然问到,“如果战兵伤残之后,无力再战,如何安排?”</p>
“使归民夫营。”关羽想都不想,立刻达到。</p>
“不可!此举不妥。”李孟羲立时反驳。</p>
随后,李孟羲就跟关羽刘备解释了为什么不能把战兵安置回民夫营,因为民夫营和战兵营两下口粮额度不同,战兵能吃饱,民夫只能吃半饱。</p>
相当一部分人是为了吃饱</p>
而去战兵营的,这些为了吃饱肚子的人,要是一伤残就安排回民夫营,又只能吃半饱了,那么为了能一直吃饱饭,怕受伤了待不了战兵营了,于是就不敢受伤,不敢与敌军玩命搏杀,于是不能奋勇。</p>
李孟羲一番话说话,关羽眼睛瞬间睁大,李孟羲说的极有道理,战兵瞻前顾后,又如何悍不畏死。</p>
战兵伤残的安置,竟然也能影响其战阵厮杀的勇气,关羽大为受教。</p>
其实不是李孟羲多厉害,本来他也没想到这一点的,李孟羲不用为吃喝发愁,关羽刘备也一样,他们不十分清楚底层士卒是如何想的,这很正常。</p>
要不是李孟羲去伤兵营转了一圈,意外得知了伤兵们的想法,他此时也跟关刘两人一样,未能细察此处。</p>
李孟羲由此感悟,为将者身居高位,天然的与底层隔离,应主动去了解底层士兵所思所想。</p>
这是一种最基础的办法,为将主动下去,亲自察访。</p>
还有更有效的方法,即,建立底层士兵意见向上反馈的通道,不管什么意见,层层反馈,统帅身处帐,每日诸事缠身,足不出帐,也可知士卒所想。</p>
如此为,将者,可有知兵之能也。</p>
哗啦一声,李孟羲抖开了竹简,旁若无人,竹简搭在手臂上,用刻刀在刻满字的竹简,每片竹简最末端,飞速刻了几字。</p>
【卒馈于上】</p>
即,士卒意见向上反馈。</p>
由这四个字,可以扩充到很多,比如应该建立起士兵反馈意见,意见收集,以及意见能向上传达的体系。</p>
同时,还得培养士兵反馈意见的意识,第二点,比第一点更满。</p>
反馈体系的构建,只用制定出军规条例而已,而让士卒们习惯反馈,得花时间。</p>
就如同之前李孟羲建议,让普通士卒也参与到军阵改进之中,一开始困难重重。</p>
军阵训练,本来全赖主将一人,主将让怎么练就怎么练,贸然之间让底层士卒去参与,士兵们哪里又知道如何去参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