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清宫纪事> 回复无奈徘徊留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回复无奈徘徊留言(1 / 2)

 首先谢谢无奈徘徊这么多的留言,

然后我想声明这只是小说请不要把它当历史书来看,

其次我也参考很多资料,还到处搜寻关于太、子一星半点的资料,我理解中的太、子与你大有出入——

第一,你说的年龄问题,我想这是一个谁都无法掌握的问题。胤礽出生的时候康熙皇帝还很年轻,情与义在他的心里仍是占有很重要的份量,皇长子承枯的早夭也在年轻的康熙心里留下了很大的阴影,胤礽的降生在他的心里是一个很大的期待,可事与愿违嫡子降生与皇后薨逝喜与悲同时折磨着他的身心,他对胤礽的期望从“保成”这个名字就可看出有多深重。在康熙的早年,他的儿女缘是极其浅薄的,在胤礽降生之前除了大阿哥胤褆,他已经失去了六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全是早夭。嫡子降生,皇后又逝,他必要保住这个唯一的嫡子,所以就发生了“婴儿太、子”事件,当然其中不乏他在政治上的考虑,但他的爱子之心不容质疑,他在六岁之前亲自抚养胤礽付出了很多心血,为的就是胤礽能在他百年之后成为一代明君,他给了胤礽太多太大的期望,但这个期望又因为他的长寿而变得“触手不及”,至于你提到的出自胤礽之口“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我感觉这只是那些文人以成王败寇之心理而作出的杜撰,我相信他们父子的感情,纵使胤礽在与康熙发生矛盾时发些牢、骚也不会傻到经常对人说这种话。

第二,你说胤礽确实有点才能,这话中的牵强之意令我痛心。不知你从哪儿看的资料说太子“确实有点才能”~在这里提醒一下才华≠成功,失败≠无能。这里要说的要证明的很多,鉴于丢失了一次我就直接引用了——(少年时代的胤礽是非常优秀的)

幼年时代的胤礽是跟随皇父康熙帝一同生活的,康熙亦为太子的启蒙老师。康熙是位学识渊博之人,对于自己未来的接班人寄予了很高期望,为此他亲自厘定了全面、周密的方针与步骤:

康熙二十二年三月,康熙命修文华殿,以便作为太子日后出阁讲书处(早在康熙二十年十一月时,御史戴王缙即奏皇太子应出阁读书)。

当胤礽还很年幼时,康熙便开始了对他的精心培育。康熙帝特别关心皇太子的成长,比对众皇子的教育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康熙曾当众讲明自己一天中有两件要事,一是问太皇太后安,另一件即是过问皇太子的学业情况。胤礽六岁以前,是由皇父“亲教之读书”。康熙“在宫中亲为东宫讲授四书五经,每日御门听政之前,必另将前一日所授书背诵,复讲一过,务精熟贯通乃已”。由于皇太子天资聪颖,且勤奋刻苦,毫不懈怠,因此学业进步很快。康熙自己说过“皇太子从来惟知读书,嬉戏之事一切不晓”,因此太子能熟练运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

康熙二十年十一月,正在孝陵祭拜的康熙得到克复云南的捷报后,遂召集众

臣进前,亲自宣读汉文捷报,又命年仅八岁的太子宣读满文,胤礽小小年纪,毫不畏惧,其声清朗之极令人叹服。

胤礽六岁就傅,皇帝为他选择了名儒张英、李光地、熊赐履为师;稍长,又特召著名理学家汤斌为詹事府詹事。

胤礽的读书处最先为皇城毓庆宫内;之后,康熙亲定皇太子读书处为畅春园无逸斋(无逸斋位于康熙所住澹宁居旁,康熙不喜奢华,故命于无逸斋外种上庄稼,以告诫太子稼穑艰难之意),其辅导老师有汤斌、徐潮、高裔、熊赐瓒、耿介、达哈塔、尹泰等:康熙帝对太子教育甚严,无论寒暑从无间断。太子亦勤学好问,对待学习认真严肃,从无懈怠,史载皇太子读书“自初读至终篇,为时甚久,目不傍视,身不斜倚,无惰容,无倦志,正襟端坐,口诵手披。诸臣仰睹睿容,罔不欣忭。”

勤奋好学的胤礽曾说:“温故知新,尽人以合天,方为不负所学,不可以讲完而忽之。”对所读书籍,譬如四书中《大学》,《中庸》,五经中《礼》,《易》,又《贞观政要》等政学理论等,读过数遍即能背诵不漏,但他仍按皇父要求每篇必背足一百二十遍方罢——他读书“声韵清远,句读铿锵,反覆抑扬,讽咏不辍”;他讲解书义亦是要言不烦、精妙绝伦:“皇太子于书义无所不贯,即讲一、二句而通章关键俱灵……贯穿精妙,出人意料之外,乃知皇太子天纵聪明,学力深至。”“皇太子睿质岐嶷,学问渊通,实宗社万年无疆之庆。”;在书法方面亦有极深造诣,所书汉字、满文,随侍官员赞曰“皇太子书法于端楷中有飞动之致,兼晋、唐人之长,真一笔不苟。”“皇太子书法精工,笔笔得体,虽钟、王不是过也”等语。而在读书时太子的“谦冲温和”更令师父们受益:按礼制,为太子讲课的官员必须要跪着授课,胤礽不忍看着年迈的师父们下跪,遂特许他们就座,并十分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赐予膳食。有一次,老病的耿介由于中暑倒在了无逸斋内,太子见状,亲扶起,令起回家养病,并嘱托以后方可坐下授书。

才华横溢的皇太子让博学大儒们惭愧不已,故有汤斌几次三番以学问浅陋为由辞请不敢担任太子辅导的重任。因此在为太子择定老师的问题上群臣一再推辞,深怕博学的太子考倒了自己,最后弄到康熙帝不得不动用特权,改推举为直接指定太子辅导老师的地步了。

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十三岁的胤礽在刚刚竣工的文华殿为满汉大臣讲学,此后,胤礽又多次在文武大臣面前讲解儒家经典,因已苦学多年,又经过反复训练,少年太子毫不怯场,深得众人赞誉。

PS:在康熙二十多位皇子中,最有才华的当数皇太子胤礽和皇三子胤祉,他们是最有才华最感性的皇子。许多人因成功而定论皆认为四阿哥各方面都长,四阿哥的深沉、远虑、智慧和手段注定了他能在九子夺嫡这一没有销烟的战争中出人意料地制胜。就像赵匡胤和李后主,一相逢就注定了成败。如果胤礽只是一位普通的皇子,那他该有多么广阔的天地,是命运把他一步步推到风口浪尖。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