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都市言情>重返奔腾年代> 第六十七章 大型国企的命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七章 大型国企的命运(2 / 2)

林学东在一旁觉得李伟豪这个名字怎么有些耳熟呢,好像有人提起过,似乎儿子对自己提到过………还好没想起来。

一家人都很高兴,林云非常喜欢今天的食物,是盛海的本帮菜。

前世林云在盛海住了很多年,各种美食都吃过,可这顿饭却是最美的一顿。

什么“青鱼下巴甩水”、“青鱼秃肺”、“生煸草头”、“白斩鸡”、“鸡骨酱”、“糟钵头”、“松江鲈鱼”、“枫泾丁蹄”,味道就不说了,正宗到了极致,不过有一点不太好,量有点少,不够吃…………。

…………………………………………

第二天一大早,三人坐上公交车,晃悠了两个多小时来到了郊区,老远就看到了一片巨大厂区,高耸入云的烟囱正冒着烟,这是他们此行目的地——盛海粮油机械厂。

这座工厂太大了,厂房林立,恐怕得有两平方公里左右,也是,这机械厂隶属国家机械部,拥有两千多名员工,标准的部级企业。

这样的企业说是企业,实则就是个微型的城市,城墙就是厂区的围墙,围墙里除了厂房和机器外还有居住的地方。

在这里,生活设施应有尽有,什么小卖部、澡堂子、屯儿所,甚至小学都有,如果是个宅男宅女,就是一辈子不出厂区都没事。

这样的厂子很多,沈城就有十几家,辽北省更多,特别是那些有大型煤矿或者钢铁厂的城市,一个企业就是一座城市,一个企业能养数万人。

比如辽北省的鞍城,以炼钢闻名,拥有近万名职工,算上家属多达数万,数万人都靠着一座钢厂养活,危机早已埋下。

毫无疑问,这些大型企业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如鞍城,自建国开始,每年冶炼数百万吨的钢铁,这些钢铁被运往全国各地,支撑起国家工业化的脊梁。

还有那些煤矿城市,工人们一锹一锹挖出煤炭,黑色的金子转化为电力输送到祖国各处,有了电力,人们才能生产生活,才能打开国门改革开放。

某方面来说,大型企业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没有这些企业源源不断的输送物资,也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根基,可当打开国门迎接新的未来时,这些企业却大都走入了末路。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追求物美价廉的产品,大型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不再具有竞争性,于是就渐渐掉队了,沈城如此,盛海也如此,这是大势所趋,谁也不能改变,只有变革才能重获新生。

龙口面粉厂还能在林学东父子的带领下实现转制,遗留的问题也不大,可这些大型企业就没有这样的运气了,就如盛海粮油机械厂这样规模的企业,谁买的起?即便有人买下,可数千工人又怎样安置?

最好的方法是引入资本实行股份制改革,可机械类企业最不吃香,利润少不说,对技术要求还高,基本上是死路一条。

在前世,林云知道有一些企业因为国家战略需要还是保存了下来,比如沈城机床厂,实行股份制改革后在一段时间内也算是重获新生,可面对国外的优质产品依旧没有多少竞争力,只能在低端产品赚些微薄利润。

总的来说,八九十年代的大型企业十年后九成以上都不复存在,多年后,人们再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只剩下了感慨,辉煌的岁月也早已经变成历史的唏嘘,但对于那些当事人来说,这不是唏嘘,而是切身之痛,这种痛或许一辈子都忘不了。

虽然林云早已知道这家企业的命运,但做不了任何事,正所谓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不过塌之前,你得卖给我套设备。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