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仙宋> 第638章 册立群圣,再分儒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38章 册立群圣,再分儒脉(2 / 2)

其原本所在的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武帝泰始四年麓山寺创立,今仍巍峨而立。

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

六朝建道林寺。

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

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

所以刘行为岳麓定下的岳麓鼻祖便是陶侃与马燧。

咸平四年李允则请奏书诏赐诸经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赐建湘西书院。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所以朱洞因此功绩,与李允则一起,被奉为岳麓恩圣。

大中祥符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大中祥符八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至今书院所存“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

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彼时天下四大书院之一。所以这第三位岳麓之儒圣。刘行便确定为周式。

同样是北迁的白鹿洞,相传在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涉在此隐居读书,渤养一头白鹿“自娱。那鹿通人性,跟随出入,人称“神鹿”。

那里本没有洞,因地势低凹、俯视似洞才称之为“白鹿洞”。后李渤为官江州,为纪念他青年时代在此读过书,广植花木,建亭、台、楼、阁以张其事。故而刘行所定白鹿洞之祖,只有李渤一人。

南唐李氏朝廷,在此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与金陵秦淮河畔国子监齐名,学者争相往之。

大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御赐《九经》等书于书院。因有朝廷重视,地方官史予以重视,书院得以发展。

因此在白鹿洞的正堂正位之上,刘行要求必须立一尊太宗像,以为后人感念前代帝王尊师宗教的恩德大业……

而另外一个也是原本起家在南朝,在胡安国的策动下举院北归的茅山书院如今被刘行已经安置崂山之下。这次刘行决定直接将其名称改掉,更名为山东大学堂,与泰山大学堂并称为山东两大学。

茅山书院之前也曾被叫做金山书院,是由处士侯遗创建于北宋天圣二年。这些年来没出过多少儒家大人物,却是出了很多的道士。

所以刘行将其定义为此后道法弘扬与交流上的重点大学堂,唯一的一位允许立碑牌、刻雕像的也只有候遗一人……

一系列的明确定位性规划后,刘行最后扔出了一句话来:“同令告知天下人,凡我朝境内自今日起不得再奉今人为圣。胆敢僭越先哲者,视同罔上、视为欺师灭祖,定将严惩不贷。”(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