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应有强大的预备兵力,并采取逐次抵抗的战术,或称狙击战斗,根据缅甸特有的多为隘路的地形,确定我军守护部队不必固守一地.利用隘路设置纵深阵地,逐次抵抗优势敌人的攻击,在诱敌深入我阵地内,尚未立足时:埋藏的地雷炸弹一起爆发,埋伏的狙击兵配合我正面部队,一举反击消灭敌人。这种阵地定要虚虚实实,使敌人摸不清底细。经过一两次打击后,敌军可能就裹足不敢急进了。我军则达到以少胜众、以劣制优的目的。同时,组织小股突击别动队,在丛林、山川中穿插行动,打击日军的补给线、运输队、物资集中地。等待日军锐气受挫,补给困难时,我主力以钳形攻势,猛力出击,围歼日军之突进部,以大胜让世界舆论刮目相看。而且这样的胜利将是在英国人溃不成军时取得,更让世界瞩目。当然,如果英国人陷于困境,我军也可量力予以解救,但绝不要逞能勉强。之后可在报刊上登载,则我国威大振,军威大振。”
“非常好的设想。”林蔚情不自禁的抚掌说道:“英国上层对于中国军队入缅作战迟迟不肯答允的最主要考虑,是忧惧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将不可避免地藉由对日作战而进入缅甸和东南亚其他地区。所以,对于英国人可能的阴谋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
“英国人不仁,我们也可以不义。”余飚冷笑道:“对于东南亚人民特别是缅甸人要求民族独立自由的运动,我国可以表明态度,用不着什么实质上的支援,便可平添一笔巨大的实力。英国人该倒了,日本人该败了,我国也该在战火中崛起,重新对东南亚各国施加政治影响了。”
蒋介石不置可否,他在心里权衡着利害得失,余飚说得有理有据,战略战术相当成熟,按照这样的布置,确实能立于不败之地。可得罪英国人真的没什么吗?让史迪威统领远征军,压制英国人真的不可行吗?
“据我所知,史迪威从来没有指挥军队实际作战的经历。”杜聿明在旁提醒道:“把指挥权交给他,很可能会导致战局不利,如果这样的话,世界上的观感……”
几位将领自然不希望把军队交给外国人来指挥,而且他们都知道,蒋介石现在正是踌躇满志的时候,中、美、英、苏,四大巨头啊,他何时有过这样的体面和荣耀。现在的远征军是给他长脸的,可不是要大败亏输,让他脸上无光的。所以,他们句句话都不离世界观感,外界舆论,希望来打动蒋介石。
……………………
蒋介石还是没有拿定主意,走之前设立了临时参谋团,算作是个过渡指挥机构吧!但很明显,余飚和他手下几位亲信将领的话还是起了作用,史迪威想象历史上那样掌握指挥权,看来有些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