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总归不是只有算计之人,瞧陈恪如此斩钉截铁,也并未一味的否认陈恪的做法。</p>
汤和不反对,此事基本可成。</p>
第一时间,湖州府衙门前面排起了长长的队伍。</p>
官仓的粮食远远不断的运来,尽情供城中百姓买进。</p>
一个多时辰后,长长队伍才终平息。</p>
打开官仓放粮之事虽说是汤和陈恪一手主持,朝廷即便追究率先承担责任的也是汤和和陈恪。</p>
但湖州知府的眉头至始至终就没舒展开来,报道:“信国公,江宁侯,像今日这般卖出的话,官仓原本陈粮拿出只够三日的量了,再这么下去,官仓所规定的储藏量可就不足了。”</p>
把官仓原本准备卖出的陈粮卖出倒也没什么,可你若把官仓本来的储粮也卖出了那可就说不过去了。</p>
而且,若真如此的话,一旦出现需大规模用粮之事却无粮可用,那可是要出大问题的。</p>
汤和也不答话,指了指陈恪,道:“我不知道,你问他。”</p>
说着,自个儿走至一旁不再搭理,只是耳朵竖着,等着陈恪的回答。</p>
“现在之所以聚集了这么多人,是因为人们对粮行无粮的恐慌,若知晓朝廷有源源不断的粮食可卖,这种的情况势必会减少些的。”</p>
陈恪说明了原因,又吩咐道:“按今日的一半安排粮食,剩下按今日的数倍装沙子,把这些东西皆都经过大街小巷拉进府衙,明日购粮热就能缓减不少,准备卖出的这些陈粮应是完全能拖到事情的圆满解决了。”</p>
粮食本来就不缺,只要把粮行的那些存粮弄出来,那粮食的问题就可不愁了。</p>
陈恪吩咐,湖州知府照做。</p>
陈恪的用意究竟是什么谁都不知道,因而也只能遵照陈恪的吩咐行事。</p>
湖州知府离开,汤和这才问道:“下面你要如何行事?”</p>
也不是怕汤和知晓,只不过一些事情无法具体表现出来。</p>
陈恪笑了笑,道:“粮荒的问题控制了,剩下的问题也就好办许多了,整个湖州也不是只有一家粮行,即便是只有一家,总归是能寻到突破口的。”</p>
现在江浙地盘是在朝廷手中,出现粮荒,冲击的只能是朝廷利益。</p>
因而对陈恪他们来讲,维稳才是最为关键的。</p>
正是着,道衍带着他那小徒弟大摇大摆进入。</p>
见到道衍出现,陈恪也松了一口气,笑呵呵问道:“大师带来的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p>
道衍做事大有一种不成不行的架势,他这个时候回来,十之八九是办成了的。</p>
听了陈恪的询问,道衍抿了一口茶,慢腾腾地回道:“当然是好消息了,贫僧能给你坏消息吗?”</p>
说着,道衍便当即开口,回道:“整个湖州府有大粮行三家,这三家粮行规模差不多大,可相持,且城中大部分粮食都掌握在这三家粮行中,剩下还有数十家,都是小打小闹,小规模的,粮食都从粮行出,卖给他们便宜些,然后他们再卖出,也就赚取个差价,严格说来,这些小粮行其实就是靠那些大粮行赏饭吃,就像这次,那些大粮行没粮可卖了,那些小粮行既是不会有了。”</p>
说白了,有些犄角格拉的地方,不值得大粮行占据这里的生意。</p>
因而便滋生起这些小粮行,让他们有了分一杯羹的机会。</p>
既是如此的话,这些小粮行完全可不比考虑了。</p>
就像今日这般这种事情,小粮行根本就做不得主的。</p>
他们本就是从大粮行手中拿粮的,大粮行本身都没粮了,哪还有粮能给他们。</p>
即便是有些人心好,又有些存粮,想把这些存粮拿出,可没有大粮行的资助,他们又能有多少。</p>
一旦把他们手中那点不够塞牙缝的粮食拿出,用不了多久,全城抢粮的人就会聚集过来了。</p>
到时候,不仅得罪了那些大粮行,自个儿还得顶着全城百姓抢粮的压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