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属于“阿道夫·**护卫队”(LSSAH)装甲掷弹兵师第13重坦克连得4辆“虎”式坦克隆隆的驶入252.2高地北侧的预设阵地。这片早已被战火夷平的阵地早已没有了昔日的风光,只有一块残破的路牌还孤零零的树立在路边。上面用俄语书写着“奥克恰布里斯基”国营农场的字样,这个单词在苏联有着特殊的含义,它意味着一切的开始—俄历十月,那个火红的年代。
不过大多数来自遥远中欧的士兵无暇去顾及那随风作响的路牌,在他们眼中古老俄国的土地都是一个样子—辽阔、荒芜永远没有尽头。披着雨衣的步兵散乱的蹲在战壕里,军官们则挥舞着双臂大声呼喊着,引导着那些体型庞大、菱角分明的钢铁堡垒慢慢的驶入足以遮蔽大半个底盘的坦克掩体,那是一条在整个春夏之间有无数苏联平民所挖掘的反坦克壕沟。
站在“1331”号“虎”式坦克的炮塔之上,身为第13重坦克连第2排排长的米歇尔?魏特曼少尉注视着归属自己指挥的其他3辆坦克分别进入阵地。而远方铁路土堤和高地的棱线间不断涌出的一个个模糊的黑点,那是正全速冲击而来的苏联同行,开始魏特曼还试图数出自己所要面对的敌人兵力。但是很快他就选择了放弃,因为他们已经多到无法计算。数以百计的坦克同时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宛如一群耗子在尖声大叫着。
不过幸运的是在这条战线上,魏特曼少尉所在的坦克排并不是孤军奋战,此刻就在他的坦克身后,10辆隶属于于“阿道夫·**护卫队”(LSSAH)装甲掷弹兵师突击火炮营的III号突击炮也进入了战位。“来吧!今天就让一切归于终结!”在钻入自己的坦克炮塔之前,魏特曼最后望了一眼从从农场以北2公里外的深谷中不断涌出的装甲目标,自信满满的说道。
这注定是一场一边倒的战斗,在7月11日的战斗之中德国人顺利的抢占了苏联红军预定的进攻出发阵地,这里有众多高地、树林、工事可以依托。从高处俯视换装了75毫米长身管火炮的IV号、III号坦克以及III号突击炮可以和装备着56倍径88毫米炮的“虎”式坦克一样轻易的射穿失去了装甲倾角优势的苏制T—34型坦克。
而苏联红军方面,在不利的开阔地上不仅象T—70那样的轻型坦克只能被动挨打,即便是T—34型坦克所装备的76毫米火炮在远距离上对德军“虎”式和Ⅳ号坦克的正面装甲也难以构成致命威胁。唯一的机会只能是全速冲击,努力的拉近距离。而这也就意味着速度缓慢的英制“丘吉尔”型步兵战车,只能成为没有什么机会开火的活靶子。
操控着威力强大的88毫米坦克炮,魏特曼少尉和他的僚车一道在800米左右的“理想距离”对猛冲迩来的苏军坦克不断实施着精确射击。但是虽然前进中的苏联坦克接二连三的被击中,却几乎无还手之力。可令魏特曼少尉感到惊异的是苏联人顶着炮火继续高速冲击,全力试图拉近与“虎”式坦克的距离。
迫于对手不断逼近的压力,魏特曼少尉不得不命令自己所指挥的“虎”式坦克排边打边撤,借助着德军工兵事先填平的反坦克壕路段,拉开与对手的距离。而“阿道夫·**护卫队”(LSSAH)装甲掷弹兵师突击火炮营的III号突击炮则提供火力掩护,在这个距离上击炮凭借它低矮的外形将会成为对手难以捕捉的目标和危险的猎手。
而遭到重大损失的红军第31坦克旅以及侧翼的第32坦克旅,在不断冲击的过程却不得不放慢了脚步,因为在他们的眼前出现了战前自己人挖掘的反坦克壕。轰鸣着的T—34坦克群不得不转向试图绕过眼前的屏障,而此时他们脆弱的侧翼却不可避免的暴露在德国人的炮口之下。魏特曼少尉和他的战友们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最后的机会,继续刷新着自己的击毁总数。
但依然有幸运儿躲过了一轮又一轮的炮火,以大量友车被击毁为代价,很快残存的是T—34型坦克越过了反坦克壕沟终于得以迫近对手,到距离德国坦克100-200米甚至几乎面对面。双方的坦克手此时甚至已经可以从光学仪器中就能清楚地看到拴在对方坦克装甲上的双手柄锯土木工具。
在如此近距离之内,T—34型坦克得以从“虎”式的侧面打穿这些钢铁堡垒。很快“阿道夫·**护卫队”(LSSAH)装甲掷弹兵师第13重坦克连第2排的1辆“虎”式坦克率先被打穿,熊熊燃烧的车体内魏特曼少尉没有看到幸存者的身影,这意味着又一个车组的5名战友被永远留在了俄罗斯的大地之上。
而在击毁所有苏联坦克之时,另外3辆“虎”也陆续被苏军炮弹击中,包括排长魏特曼少尉的座车。但是好在那2发76毫米穿甲弹并没有打中装甲雄厚的“虎”式坦克的要害,虽然失去了行动能力,但是比起那5个不幸的同僚,魏特曼少尉所在车组无疑还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