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来,俘虏“默西”号防护巡洋舰要比俘虏“蛮横”和“厌战”的意义大得多。“蛮横”和“厌战”可以是这个时代英国皇家海军集大成之作,无论火炮、装甲、动力都可谓是一时之选,充分体现了英国人在这个时代领先于世界的造船工艺。但也正因为这样,使得工业基础落后的中国根本没有仿制的可能,要知道造船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它涉及钢铁、冶金、橡胶、化学、玻璃、机械、仪表等等工业部门,所需的零部件千千万万,根本不是工业门类简单、技术条件低下的中国能生产出来的。而且就算是这些都有了,具备这些知识的熟练工人从哪里来,那可不是一朝一夕,有就有的。</p>
而“默西”号就不一样了,相比“蛮横”、“厌战”重达排水量来,“默西”号仅4050吨,本没有什么前的地方,应用的都是过去旧有的舰船技术,然而这并不代表“默西”号不优秀。相反,由于运用了成熟的技术,使得舰船的各项指标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它装备两门1880式8寸炮和六门英寸炮,使得它具备了与大型巡洋舰一搏的能力,而4500的蒸汽机功率使她即使不用强压通风技术也能轻松地达到18节的常压要知道与它同时代地“蛮横”和“厌战”都仅仅只拥有航,而像定远、镇远、济远、威远这样历来不以度著称的德**舰更是只有15.</p>
这样一来。就使得“默西”号的仿制成为了可能。现在,“默西”号正停在上海吴淞造船厂中,由美德专家指导进行船体测绘。让美德插手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谁叫中国缺少人才呢?方怀现在只盼望着魏翰、杨廉臣两人赶快成长起来,那样中国的舰船设计就不用再依靠外人。不过实际上,美德也占不到什么便宜,“默西”号所运用的各种技术他们基本上都掌握,他们所欠缺的只是像英国人那样返璞归真地把这些技术结合在一起。</p>
现在日本已经开始了“三景舰”地设计建造,在后世。中国许多人对日本的“三景舰”颇为不屑一顾,很多撰书写史之人都以嘲弄“三景舰”为能事,皆因“三景舰”为了对抗中国的“定远”级铁甲舰采用了船装大炮的形式,结果在黄海海战中只开了一炮就震坏了炮门。被当作是日本弹丸国与堂堂中华对抗自不量力地典型。</p>
殊不知正是这半购买半自建,带有实验性质的“三景舰”让日本人学习到了世界先进的造船技术。由法国一代设计名师白劳易设计的“三景舰”如果不是为了对抗定远、镇远装上13英寸重炮,而是这样地8寸主炮,从设计上看。它们将是相当出色的防护巡洋舰。而就算“三景舰”船装大炮的设计理念失败,但也使得日本人认识到了火力与舰船构造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失败更加能让人学到东西,到了甲午之战前,日本已经可以自己建造“秋津洲”这样地主力巡洋舰。相比较而言。中国“始则忧其无成,继则议其多费,或更议其失体”。“无论木、铁、钢、铜等料。无不购诸外洋。纵使价不居奇,而运载有费。行佣有费,奸商之染指有费,其成本已视外国悬殊。”因此便舍不得多花钱自造军舰,而全部从国外购买,两者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想想当时亚洲技术条件最好的江南制造局被迫停产,以致后来十年未造一舰,难怪一名臣代沈葆祯临终时仍道“臣所每饭不忘者,在造铁甲船一事,至今无及矣。而恳恳之愚,总以为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轻视……伏望圣断施行,早日定计,事机呼吸,迟则噬脐。”</p>
所以“三景舰”并不值得嘲笑,起码日本还敢去尝试,他们做好了准备面对失败,而我们却连面对失败的勇气都没有。白劳易在日本设计了六艘日舰,三景舰之雷声大,雨,可以用失败来概括。“高雄”、“八重山”虽然咏动地性质已不容它们有独特地表现。“千岛”甫入编列,便投龙宫去了,更不必提。但日本人对白劳易直至后世仍只有感激地话。这种主导选材,虚心任用,领情而不推赖的处事态度是日海</p>
在日俄战争以前不断招募到西方海军界高手替他们在范围下服务的主因之一。比之清廷之坐候西方的散兵游勇来敲门求职,即不分青红皂白地委以重任,然后又试钳制以防彼等坐大,成效自是不同。</p>
在这个科学技术飞展,各种工艺日新月异,新兴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各国的海军决策者们其实都战战兢兢,大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意思,每一个决定都有实验的性质,法国正因为高估了鱼雷艇的作用,而有了“绿水海军”,俄国海军也有“圆盘战列舰”这样怡笑大方的军舰,而这些国家无一例外都成了近代海军强国,唯有我们的海军直到一百多年后仍因为今天的错误而没能走向大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