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大清帝国> 第二百二十九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二十九章(2 / 2)

愣,又慢慢坐回到座位上,挥手示意让侍卫下去。史上对这位东太后地评价。</p>

“大智若愚”地慈安皇太后。慈安死后谥为孝贞显皇后。提起慈安,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慈禧,长期以来,慈安给人一种过于忠厚老实,缺乏政治才干,事事依赖慈禧的印象。实际上,这样地看法未免有失偏颇。真实的慈安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从就受到过良好教育。特别是她成为中宫皇后的10年中间,清王朝遭遇了空前的外她在忧患中成熟,在忧患中增长阅历。在美女如云的皇宫,在多情好色的咸丰帝身边,能保持10荣宠不衰,除了凭借她本人的凡品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她有一套十分成功有效的处理和驾驭她与众妃嫔、与夫君皇帝关系的秘诀。这些都足以表明慈安是一位城府很深的大智若愚的女性。即使把她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来衡量,即使把她与慈禧放在一起做比较,慈安太后也绝不是一无是处。决定朝政大端,慈安优于德,而慈禧优于才。慈安对权力不感兴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让慈禧处理。而“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不敢失礼”。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张,仍要征询慈安的意见。由此可见,慈安太后在控制局面、掌控权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办法地。在光绪年间任过大清国驻英国大使,回国后先后任过光禄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的薛福成,在他的《庸盦笔记》中记到:诛杀陷城失地、临阵逃脱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将骄贪淫的胜保下狱赐死,赏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爵位,皆出自慈安之意。</p>

有书记载,慈安“及与孝钦后(慈禧)垂帘听政。简恭王入军机处。时国人称孝贞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孝钦优于才,而判阅奏章。裁决庶务,及召对臣工,咨访利弊,悉中款会”。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时人对慈安和慈禧的评价是各有所长,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一些日常的事务由慈禧处置,但每遇朝政大事。还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后决定。两宫执政期间的一些事体现了慈安在处理大事上出众的控制能力:</p>

一、重用能人,“同光中兴”。慈安与慈禧密切配合,挥己长。励精图治。在朝内重用奕秀地汉族将领,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使得同治年间出现了“中兴之象”。1914年出版的《清朝全史》记载:“同治改元之初,知曾文正公之贤,授为两江总督。文正感其知遇,尽心谋国。而东宫(指慈安——笔者)则自军政、吏治、黜陟、赏罚,无不咨询文正而用其言。”于是当时遂有“至军国大计所关,及用人之尤重大者,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之。</p>

二、诛杀安德海,朝野称快。清朝制度:太监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监,他依仗慈禧的宠信,胡作非为,肆无忌惮。朝中大臣,甚至连同治帝都恨他入骨。同治八年(1869)八月,安德海请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衣,获得许可。但他不知收敛,一路招摇,途经山东境内时,被山东巡抚丁宝拿获。丁宝迅将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护,慈安“立命诛之”。结果安德海被就地正法。由于慈安地力主其间,安德海才得以伏法,当时朝野上下,人心大快。</p>

三、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已经了,到了立后成婚的年龄。慈安看中了淑静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年轻俏丽、姿性敏慧的凤秀之女富察氏。两人各执己见,最后决定由同治帝自己决定。结果同治帝采纳了慈安地意见,同意立阿鲁特氏为皇后。此事表明了慈安在宫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p>

</p>

正是由于慈安这种非凡的控制力,才能力压慈禧的权力欲和野心,使其不敢放纵奢靡,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慈禧要想方设法除掉慈安。</p>

就在方怀想得有些出神之际,突然从外面传来一声巨响,噪杂地喊杀声直冲进院落中来。从方怀的位置上几乎都可以看清乱军刺刀上闪烁的寒光。这个时候方怀无论如何也坐不住了。</p>

突然间,一阵整齐地排枪响起,刚刚冲进院子地乱军顿时倒了一大片,而从钟翠宫两边涌出无数手握刀枪地太监。</p>

“额娘,这是?”方怀不由回头看向慈安。</p>

慈安平静地一笑:“皇上还年轻,等像哀家这样在宫里待的久了,一些事情就全明白了。”</p>

方怀闻言若有所思,而外面残酷地厮杀还在继续,每分每秒都有人倒下,鲜血染红这座象征最高权力的皇宫。</p>

终于,葛依克勒.全亮率领的禁卫十二师赶到了,叛军如同雪遇阳光一般迅消融下去。雨水冲刷着污秽的地面,相信当太阳升起时,这座王朝将会焕然一新。</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