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大中华> 第四十七章 名臣李鸿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七章 名臣李鸿章(1 / 2)

 是书生,是宰相,亦是将军,担时势强加之千秋罪过;

是罪人,是权要,亦是功臣,愿后人还我公一世勋名。k6uk.

公元一九零零看十月十一日,这天一早奉慈禧太后之命,刚刚大病一场李鸿章,从天津赶到北京汇和奕匡与八国联军谈判议和。此时李鸿章心事重重,他深知国家忧患日深,军力积弱日久,在与友人信中曾说道‘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

李鸿章给朝廷发去一封电报————大清国两广总督对朝廷‘北上勤王’的圣旨的回答是:‘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四川总督奎俊等在获悉了李鸿章的电文后,确定了共同抗旨以求东南互保的原则。他们的道理很简单:如果大清国的南方也发生了动乱,那么乱了敌人的同时肯定也要乱了自己。

河北、山东两地被占后,朝廷的电报再一次一封接一封地到达南方,要求李鸿章北上与正在攻打这个国家的洋人议和。朝廷为此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重新调任为大清国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而慈禧的最后一纸任命是‘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

这个七十七岁的老人,来到北京后,联军立刻给了他一个下马威。联军宣布北京除了‘两个小院落仍属于清国政府管辖’之外,整个京城由各**队分区占领。那两个小院落一个是李鸿章居住的贤良寺,一个是参加与联军议和谈判的庆亲王的府邸。

在西安行宫的慈禧也在这一天听到了两个消息,一个是李鸿章抵京与洋人谈判的消息,一个是刘元昊井陉大捷斩首法军六千余人。

这两条消息,让意志消沉的慈禧太后,立刻抖起精神。对她来说李鸿章到京与洋人谈判,比之刘元昊的井陉大捷更让她看重。李鸿章到京谈判,表明南方督府向朝庭一种屈服的态度。而刘元昊的大捷虽然上得台面,但只是军事上面的成就,政治上的影响要比南方督府的表态小了许多。做为大清实际话事人的她,更注重那半壁江山的重要性。

慈禧把刘光才从太原给她代发来的请功电报,看了数遍。对身边的李连英说道:“还真让赵舒翘给说着了,这刘元昊还真是洋鬼子的克星。看了又看小说网这出去没几天就杀了六千多洋鬼子,也不知这里面有多大水份。”

“太后,依奴才看,这战报应该没有水份,刘光才的电报上不是说了吗,有敌首为证。这刘元昊的个性极是自负,怕是不削于谎报军功。”

“那小李子,你说说怎么赏这个刘元昊,他才十多岁,已经是正三品的武官了,史无前例啊。”

“太后这是考问奴才,电报上不是说刘元昊再要一个新军番号吗?还有一个人头五十两的赏银。其他的刘元昊也不缺什么。”

“你到是收了刘元昊多少银子,这么向着他说话。”

“太后息怒,奴才愚蠢,可是没收刘元昊的银子,就是他出征前传旨的喜钱都欠着奴才地。”

“起来吧,刘元昊年纪太小,官当的太高对他没有什么好处。但朝庭也不能有功不赏,那岂不是寒了其他有功之将士的心。不过刘元昊还要远征俄国,尚未完成钦命,他的功劳朝庭暂时先记下,确也说得过去。给刘元昊回电报,将陷阵营在兵部建档报备,赏锐鹰营三十五万两白银。待刘元昊正式上请功折子,在予恩赏。”

当电报在次从太原辗转到井陉时,刘元昊已经带领锐鹰营和陷阵营,悄悄向蒙古高原出发了。

刘光才看着眼前一座空营,对他身边的谋士钱茂才感慨道:“他们夜袭法军的胜利并非偶然啊,四千多人,六千多匹战马竞然从我们眼皮子神不知鬼不觉的溜走。如果他要进攻我们怕是怎么丢的脑袋都不得而知。”

“华轩知道便好,锐鹰营之事不可向外宣扬。”

“逸云兄提醒得是!可这朝庭回复的电报?”

“哈哈,华轩兄还是没有看开,人家刘元昊跟本就没打算等朝庭回复的电报,这封电报只不过是给我们这些前线作战将士们看的。”

“逸云兄,这德国人得知法军覆灭之后,与我军主力在东天门一线设防对阵。眼见李永钦部去收复石家庄也没有分兵,看来是被法军覆灭给吓破胆子了。”

“不错,如果朝庭能练出十万锐鹰营那样的军队,如何拒怕洋人。”刘光才手抚短须叹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