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地处大江流域,封地广阔,纵是举国之兵,在楚国也不能集中优势,强占一城两城,却不能危及楚国整体,就算是秦国大军攻入楚地,王太师可否想过,秦军可能长久。</p>
楚国牵制吴晋,这才是近几十年楚国衰败的主因,也是秦国得以保全的后盾。</p>
楚国不忘当年秦国出兵之恩,可秦国也不该忘了楚国这些年付出的牺牲。</p>
刚才在下说过,秦与楚是唇齿关系,唇亡而齿寒,当年哀公之智已十分清楚此理,故才与楚联姻交好。</p>
不知为何此时,王太师却会否认此理,反而认为秦国可以独善其身呢?”</p>
王禅从列国之交,到秦楚的地理位置说起,不仅反驳王太师的置疑,更拿前哀公的谋算来说,这都是秦国能以无恙的基础,是楚国在牵制着吴国与晋国,而保得秦国有利,而这些利却是建立在楚国牺牲之上。</p>
王太师一听,自觉自己无理,看了看站在桌边的王禅,欲言又止。</p>
“王太师,有何话就直说,鬼谷先生虽然年少,可却知书达礼,不会见怪的。”</p>
秦王听着王禅的话其实心里也有打动,秦国这些年之所以能平安无恙,楚国也是为秦国牵制了晋国强大。</p>
若要依当年楚国太子建之谋,那么就会牺牲秦国的利益。</p>
先不说晋国会如何对付秦国,怕就连大周洛邑周边的郑卫宋等小国都会不把秦国放在眼中。</p>
若西北的戎狄与义渠此时再进犯秦境,那么秦国就会孤立无援,最后有可以就此被灭。</p>
这是这二百多年来,大周一些列国消亡的原因,就是失道而寡助,自以为是,最后却处处不讨好,最后被其它列国排挤,慢慢国力衰退而被灭国。</p>
这一点作为跟随哀公多年领兵之人,对于列国形势还是看得清楚的。</p>
若楚国与吴国交好,而内祸清除,楚国昌盛中兴,那么秦国自然也可向东进击,压制晋国,只要秦国能打通进击中原的通道,那么秦国才能真正走向强大,若不然只能偏居西北。</p>
若是楚国衰弱而晋国坐大,那么秦国连一分机会都不会有,等到晋国一统之时,秦国也只能归附于晋国,更不要提什么有志于逐鹿中原了。</p>
“老身无话可说,鬼谷先生所言不差,当年先王统领秦国三十六年,本就是以楚国交好,牵制中原霸主晋国。</p>
我秦国与晋有几百里边境,若晋国也如吴国侵秦一样,时刻侵扰秦之边境,那我秦国也会如楚国一般,疲于应对而民生艰苦,国力衰退。</p>
先王当年就是知道此中道理才会把孟赢公主嫁与平王,老身对秦楚交好并无异议,也赞同先谷先生互利共存之说,更觉得唇齿之比十分恰当,老身受教了。</p>
只是觉得少庶长无辜丧命,实在痛惜,如此看来此中奸人定然是不愿见秦楚交好,而想挑起秦楚交恶而从中受益,此事还望王上明察。”</p>
王太师也是叹了一口气,他一辈子跟随哀公,领军沙场,也是知理服输之人,并不会无理狡辩。</p>
此时听王禅一席话,也是不得不服,最后反而提醒秦王此事不能中了奸人之计,要明察,这也算是对王禅一支持。</p>
“鬼谷先生,你一番说辞确实让人佩服,只是刚才王太师已说得清楚,我秦国与楚不会因为此事而交恶,也体恤楚王之用心。</p>
那么老身想问的是,楚国既然处诀了司空子基大人,而司空子基大人又是当今楚王叔父,是否可以说明,此事是因楚国内乱而引发,那么我秦国少庶长被刺是因楚国内祸之故。</p>
那么鬼谷先生为何从来也不说主使之人,或是刺杀之人呢?</p>
只有擒获真正不轨之人,并绳之一法,我秦国少庶长之死才会得以沉冤得雪,也才算是我秦楚交好的交待。”</p>
此时马老相国也看出秦王对王禅的态度,而至于其它世族,在秦国却不比在其它列国。</p>
秦国一直以来世族权势都要比其它列国要弱,所以秦国大权一直掌控于秦国王族手中,对于有功之臣的封地赏赐也各有不同,重财而不重势,这也是后来秦国得以称霸的原因之人。</p>
而马相国所言,已基本绕过了秦楚交好,而着重于少庶长之死,并且他也提到楚国处斩了司空子基,却并没有真正的破解此案,让作奸之人得以罚处。</p>
“马老相国,在下虽然在少庶长遇刺之时并不在楚都,可也听楚国司败府说过,当时遇刺之时少庶长与其它列国主使都坐在一桌之上。</p>
而刺客却选取了秦国主使与郑国主使,郑国一直处于楚晋之交中,向来以强为依,想来马相国该清楚,若刺杀郑国使臣,会让郑国偏向晋国而与楚国交晋,影响我楚国北方边境安定,此为奸人目的之一。</p>
</p>
可秦国使臣少庶长赢公子,是秦国王子,而且身通武技,也是沙场强将,可为何刺客会选了少庶长,相国大人难道没有深思吗?</p>
那时除了主桌有各国主使及楚国司空、司败大人在场外,抚江楼四周还布有数百楚国护卫。</p>
刺客由大江一边进入抚江楼,却只刺杀了郑国与秦国使臣。</p>
而楚国司空子基大人也只是通报了此信,并没有参与此案,至于幕后之人,想来必然也与秦国有关。</p>
我王知道此事涉及甚广,也顾及秦楚两国之谊,严处了相关失职之人,并且此次派在下出使秦国,以示对此事的重视。</p>
至于幕后及此次刺客,一击得手,现已远遁列国,在下也一直在追察此事,在下也不敢肯定他现在身在何处。</p>
想来天理昭彰,作恶之人必受一遣,它日在下一定会察明此事,给秦国及少庶长一个交待。</p>
不知马相大人是否满意在下之说?”</p>
王禅的话说得虽然隐诲,可一般人还是能听得清楚的。</p>
首先此次秦国少庶长被刺,非是楚国之因,还有其它原因,只是刺杀的地点选在楚国而已,至于刺客与幕后之人,或许是秦国人,亦或许是其它列国之人,这都有可能。</p>
楚国只承担护卫不力之责,却不能承担少庶长被刺的主责,这一点就算放在列国任要一国都说得通。</p>
“依鬼谷先生所说,此次少庶长被刺,楚国非是主谋,只有护卫不力之责,而其被刺主因,却是其它,那么鬼谷先生来秦出使,到是显得楚王仁义,而刚才老朽之说显得无理了。”</p>
“马老相国,在下可并没有这么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楚国对少庶长只有尊重之情,却无谋害之心,我王此次宴请列国使臣,就是展示与列国交好之心,何来谋害之意。</p>
再者,我王也并非不智之人,为何要在楚都行此愚蠢之事。</p>
况且少庶长与我王并无仇怨,而秦楚之间一向交好,亦无冲突,刺杀少庶长实无意义。</p>
可此无意义之事,对于不轨之人又会不一样子。</p>
就如同此次我出使秦国,若我被刺身亡,难道会是秦国对我有仇吗?</p>
自然不会,我鬼谷王禅自出道以来,仇怨结得也多,那么想刺杀我的人,当然会选在我出使期间,在下随时都有可能被那些仇怨之人报复,这样才会让人疑惑,而掩盖其真实的意图,也会让幕后真凶逃之夭夭。</p>
那么若在下被刺,难道要怪在下遇刺的地方王候吗?</p>
所以想置少庶长于死地之人,自然会选一个让人误解的地方了,而谁又会欲置少庶长于死地呢?</p>
这确实需深思而谋,抽丝拔茧,才能正相大白,而不是受之迷惑,觅错了方向。”</p>
王禅此次以己度人,拿自己作例,再把赢方被刺的主因引向其它地方,让马相国也是一时无语,只得沉思。</p>
毕竟王禅说得有理,若论仇怨,那么秦国少庶长既非大权之人,亦非对其它列国有威胁之人,那么他之所以被谋害,其主因还在秦国,这一点王禅没有明说,却让秦国大殿之内鸦雀无声。</p>
大家都明白王禅所说言外之意。</p>
而若是赢方是因秦国内部仇怨而被人刺杀于楚国,这与楚国当然没有多大关系了。</p>
这也就是王禅一直在提当时还有其它列国使臣,而且身份同样尊贵,可刺客却不刺其它使臣,却针对于秦国少庶长,这里边自然有其不可知的原因在里边了。</p>
“马相国,鬼谷先生此番说辞当也情有可原。</p>
若先生在我秦国遇刺,却是因昔日仇怨,我秦国又当如何?</p>
方儿遇刺,此中原由还待详察,昨夜鬼谷先生也与本王承诺,二年之内察清此案,并手刃刺客,本王相信鬼谷先生。</p>
此事斩且告停,不可影响两国之谊。</p>
虽然本王失子之痛,可本王也不能中了奸人之计。</p>
今日朝会,就是要告诉我秦国众臣精诚团结,加强与楚国交好,同舟共济,让奸人之计不能得逞,也算是告慰我方儿在天之灵。</p>
此次事发,得楚王大义,严罚了涉及之人,举国为此吊丧三日,足见其自责之心,我秦国当也需理解楚王之难。</p>
此次鬼谷先生出使,一进秦国就解了两国边境之忧,而且祭拜了先父之墓,本王十分感激。</p>
不知众臣对此还有无异议。”</p>
秦王说完,大殿里再无人说话,大家都已基本明白,秦王不想因此而把此事扩大影响,而是要大事化小,借鬼谷王禅此次出使,在秦国朝会之上释疑,淡化此事。</p>
至于鬼谷王禅呢,其实他也不确实赢方之死会是秦国内部争斗之因,可他这样说辞,却也是似是而非,让人捉摸不透,反而增加的猜疑,有些猜疑,也就可以顺利解决因赢方之死而带给两国之间的不和。</p>
也算是达成了此次出使秦国的目的,不负楚王之托了。</p>
【作者题外话】:是不是读者们也觉得累了,若是如此,在下也写快一些,把楚国风云写完就收笔吧,没有读者写着实在太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