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否一听,却依然微笑以对知道子西的话中之意。</p>
当年伯家本也是楚国之人,报效楚王,却因为引荐了郑、卫两国使臣来楚,却不想遭当时的令尹子常敲诈,而被子常害死。</p>
当时楚国还在平王之时,楚国强势,因此事为了平息郑卫两国的愤怒,被子常冤枉,以致于伯家一族被满门抄斩,只余他一人逃出楚国。</p>
后经伍子胥引荐才在吴国立下脚跟,直至现在成为吴国栋梁之才。</p>
而当时他与子西也算是老相识了,并且当年吴国攻楚,一直攻入楚都,让楚人也是受尽屈辱,伯否也是随吴王阖闾一起攻楚,是吴王的副将。</p>
此时子西如此说辞,自然是对伯否当年之行十分不满。</p>
“令尹大人实在忘事,我伯家本是楚人,楚都此次受奸人之祸,连累秦国使臣与郑国使臣,老夫也是感同身受,深感哀思。</p>
不过楚国有王上如此英明,又得令尹大人雄心壮志,又得司马大人大义灭亲,此等小祸自然不足为惧,纵然有惧只要左相大人鬼谷先生回楚,想来一切都可以顺手而解。</p>
只是伯某虽然不善武技,对这种刺杀之行也是深恶痛绝,大丈夫马革裹尸,就算要打败对手,也要光明正大,堂堂正正。</p>
此次楚王诚邀,伯否代表我王来楚,也带着我王一片交好之心。</p>
令尹大人不会是不想见我伯否吧,当年之情,伯某刻骨铭心,老夫也是拿得起放得下之人。</p>
若是换了伍相国与孙将军,可能令尹大人更难相见了。”</p>
伯否也是不卑不亢,先以己度人,用当年之事来比今日楚都之祸。</p>
而当年伯家就是因为两个使臣被刺,这才受了冤屈,被诛满门。</p>
而当年两位郑国与卫国使臣之所以被刺,并非真的因为子常贪念两位使臣的一把剑。</p>
(史书是这般说的,子常想得到一把绝世好剑,就派人刺杀了两位使臣,最后嫁祸于伯家,而伯家这才被诛了九族。)</p>
可伯否知道,这都是子西在暗中搅的鬼,当年太子建被逼逃离楚都,去了郑国,而子西不想子建活着,怕子建将来会回来报复于他,所以就想借刀杀人。</p>
子西知道子常好色贪财,所以就把郑国使臣得到宝剑之事传与子常,要让郑国使臣交出宝剑。</p>
可郑国使臣已送礼与子常,算是尽了客人之道,而子西却也鼓吹两国使臣,以此为要胁,要告发子常。</p>
两面说辞,以挑起了两国使臣与子常之间的矛盾,其后再与子常勾结,刺杀了两位使臣。</p>
让郑国对当时尚在郑国的子建十分仇视,也才导致后来子常的阴谋告破。</p>
所以算起来伯否与子西是有仇无义,纵然当年相识,此时见面,也是针锋相对,一点也不示弱。</p>
“好啦,好啦,子西叔父,列国之争过往之事就不必再提。</p>
此时吴与楚交好,是列国之福,也是大周天下之福。</p>
本王能邀得太宰大人,墨相国与景成公主来楚参加此次盛会,也是三国给足了本王面子。</p>
在此我们一起敬三位使臣,冰释前嫌,一切以天下百姓为重。”</p>
楚王见子西还想再言,也是及时制止,并不给子西面子。</p>
当年之事,他也知道其实伯家一族就是被冤枉的,虽然他并不知道这其中原因,但他也不想在此楚国盛会之时提及。</p>
子西一听,心里虽然不高兴,可现在也没有办法,他也只能低调处之。</p>
伯否三人一看,也都举杯与楚王共饮。</p>
楚王敬完酒三人再次作揖恭送楚王,对于楚王来说,三人还是要比对子西更有好感。</p>
“墨先生,刚才你不是说不用担心吗,可你刚才却像是在找人一样,而且好像还看见了相熟之人,难道这小子混在这些百姓之中。”</p>
景成公主毕竟是女人观察得十分细微,刚才墨翟为了确认敖六确实不在人群之中,又斜视了人群,而他也真的看见了相识之人,所以脸上透过一丝微笑,却也逃不过景成公主的眼睛,楚王一行一走,她就低声问着墨翟。</p>
“公主多心了,不过刚才在下也是无意之上看了一眼,到也有相识之人,想来此二人该是公主想见,而伯大人也想见之人,只是此时此刻,还不便相见,希望公主见谅。”</p>
两人一听,心里都是同时一楞,他们都听出了墨翟所说的两人是谁,心里也是十分急切,可也知道此时还真不是见面之时,只能暂时忍耐。</p>
【作者题外话】:这一章再把伯家当年受寃之事与子西联系起来,让整个故事十分合理,而且也要把两个打酱油的小人物扯进来,为吴越大战之后越王勾践得以活命留下线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