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都市言情>省府大院> 第56章 进退两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章 进退两难(1 / 2)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张青云进入省政府已经九个多月了,新鲜感已经过去,日子渐渐变的平淡起来,一天又一天,是开不完的会,看不完的文件,吃不了的饭,还有无穷无尽的会见、应酬,整个人忙的像个陀螺,没时间完整的看过一个电视剧,更没有心思看完一本书。

虽然他还没有完全忘记自己的习惯,时不时的到书店转一圈,买两本好看的书。好看的书,张青云觉得,现在这样的书越来是越难找到了,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作家好像都不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似的,不食人间烟火。写的东西不是几千年以前的人和事,就是几十年以前的,好像他从娘胎里一出来,就知道了几千年的历史似的,把死人能说活,他的聪明才智要用到研究现实上,一准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大奖,刷新中国人零的记录,到时候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人肯定吓得要死,中国不得了,这么多作家都够格啊,这要包揽多少年啊!不行,不行,得赶紧修改规则,像乒乓球一样,改大球,不能让中国人占完。

这些研究死人的还有情可原,至少他还有史料可查,不能信口雌黄,要不然专家不答应,读者也不答应,你要有凭有据,不能没有的事说的跟真的一样。

最好玩的是有人开篇就胡扯,从外星人扯起,扯的津津有味,扯的云天雾地,好像他是上帝,想咋拿捏这个星球就咋拿捏这个星球,他好像从来不用吃粮食就可以长大,随便吐口气,什么美国的洲际导弹、爱国者导弹啊,都纷纷落地。 扯起来就一发而不可收拾,动辄上百万字,几百万字,张青云觉得,写出《战争与和平》这样经典名著的大文豪托尔斯泰要是活到现在,非被活活气死不可。他老人家是拿出自己毕生的心血,才写出了这部百科全书式的传世经典,煌煌百万言,他的才华是举世公认的,而如今这些人,动辄以为自己就是托尔斯泰再生,甚至全人类从来没有出过他这样的天才,他要是活到100岁,说不定真是刷新了人类码字的记录。自以为写出来就是文学作品,在他眼里,文学作品就像大白菜一样,堆得越大,越值钱,是可以论斤来卖的,一棵再怎么也没有一百棵有价值。

他不知道,这世界上的思想和艺术,是不能以量来分高下的。文学也不是大白菜,可以成捆的批发。书的小大是不看薄厚的,而在于他的思想深度。你写的再厚,也是垃圾;而培根的论说文集,只有区区十几万字,却会传诵千古,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有人一直读下去,因为真正的经典是可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而瞎扯淡的书,只能像赵本山小品中黑土讽刺白云出书一样“快出啊,村口茅厕里的纸快用完了!” 其实明眼人稍微一动脑筋,就想明白了:有人扯淡,有人吹捧,有人提供平台,有人出书,大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物链,默契的做了一个局,扯淡的赚到了可观的稿费,转回头赶紧用扯淡得来的钱买别墅,养小蜜,原来他不是外星人,也食人间烟火。

做局的人赚了更多的钱,出版的人也分了一杯羹,造纸厂、印刷厂的生意也好的不得了,大家都是赢家。 只是可怜了那些善于跟风不明真相的读者诸君,白白浪费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和金钱,来读这些垃圾一样的东西,读了大脑更空白,不知道生活在哪个星球上,一天一天,麻醉自己,直到走向坟墓了,也没有搞清楚,自己这一辈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究竟干什么来了?还以为自己每天勤奋学习,读的都是传世名作。

记得张青云曾看到,在《新华文摘》上,国内一著名学者撰文说,现在出版的图书,要按他的标准,绝大部分可以直接进入造纸厂,打纸浆,因为这些书根本上就是垃圾,留在世上,简直是谋财害命。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他特意举例子说,某某年中国几百家出版社的几万种图书,都只能躺在仓库里睡大觉,每本书的销售量都不到五本! 对他的观点,张青云击掌叫好,真是一语中的!

在张青云看来,凡好的图书,必须具备以下的标准:语言好,故事精彩,有思想,还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 语言好,故事精彩,这不难做到,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加上自己的悟性,相信许多人都可以做到,更别说所谓的作家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