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和袁继咸见崇祯前早就换过衣服洗过澡了,但是依然能看出他们吃了很多苦。杨嗣昌五十三岁,袁继咸四十八岁,其实都不算太老,但是看起来都像六十多岁的人,杨嗣昌头发几乎全白了,袁继咸的头发也是白多黑少。
“尚可喜此人还是颇有忠义之心的,不苛待士子,对献贼的命令也是阳奉阴违。”听得出来,杨嗣昌对尚可喜的印象还不错,袁继咸在一旁听得头大。他虽然不知道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但对也有类似的评价。尚可喜对我们客气是因为他优待士子吗?还不是因为大明朝还有十几万部队,他要多给自己留条路。哪怕将来张献忠败给李自成,把你杨嗣昌献给李自成换富贵也是好的。
好不容易等杨嗣昌讲完了他的计划,袁继咸终于可以说话了。杨嗣昌提出的方案是,调集洪承畴和祖大寿的主力,与尚可喜里应外合,趁着李自成主力在庐州的机会,一举击破盘踞凤阳的张献忠,随后收复江南。崇祯听得颇为兴奋,反正杨嗣昌说什么都对,袁继咸却满头黑线。
庐州离凤阳才多远?三百里路程,张献忠发现敌情之后立刻向李自成报讯,一天就能把消息送到。你也不想想李自成是什么出身,每打下一个地方,恢复驿站都是当头等大事来办的。因为马匹不够,六百里加急的速度还达不到,但三百里加急已经可以做到了。
袁继咸在尚可喜军中时,利用尚可喜对他的优待打听了很多事情。闯军如果得到紧急军情,准备一天就可以出发。如果从后方驻地调驻防状态的兵,肯定不能这么快,但他们屯兵庐州,本来就是行军状态,士兵都在军营里。尤其是现在洪承畴随时有可能攻过来,闯军连干粮都提前预备。
如果没什么急事,闯军一天走三十里,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一天走六十里还保证军队战斗力也是没问题的。急行军可以一天走一百二十里,不过有多少人能赶到,还有多少战斗力就不好说了。装备了大量骡马的轻装部队,甚至可以一天走一百八十里。人家可是流寇,行军是他们的老本行。
毕竟是救援张献忠,又要和洪承畴决战,李自成不会太冒险,以一天走六十里的速度增援凤阳,五天可达。里外算起来,也就是说,张献忠只要从发现敌情开始能够坚持七天,就能等到李自成的援军过来。到时候,明军把张献忠围在凤阳城内,兵力分散到城池四周,李自成从外面赶来,攻其一点,张献忠再进行夹击,会是什么后果?结果就是把大明朝这最后一副家当送掉,彻底葬送大明。
终于轮到袁继咸说话了,他开始陈述自己的想法,简单来说就是,借虏平寇是行不通的,现在反而应该借寇平虏。
他这么一提,首先就行不通,借虏平寇是皇上钦定的国策,你反对这个,你说什么都不对。就算现在皇上感觉自己可能错了,你也不能说他错了,说了就是你不给皇上面子,不够忠心。
“山西巡抚孙火东尚有数千兵马,山东卢九台旧部亦有数万之众,此二支军民虽与贼通,然并未真心附贼,袁时中、郭升乃朝廷旧将,啸聚山林,实有不得已之处。当善加抚慰,以结其心。”
在私底下,袁继咸把袁时中和郭升比喻为关胜和呼延灼,不过这话肯定是不能当着崇祯的面说的,他们是关胜和呼延灼,那崇祯就是宋徽宗了?正好这里是开封,天下有四大寇,北边有金兵,都对得上。
“趁虏与贼攻战之际,我军诈作援虏,实则掩其后,若能破虏,则可因直隶平野之便,先于贼克复京师,所俘虏兵,可为夷丁突骑。朝廷威望复振,届时封四贼为王,却把安、庐封与献贼,浙北封与闯贼,挑动四贼不和。朝廷据幽燕而控鲁豫,重整兵马,当可徐徐图之。”
袁继咸的谋略其实可操作性也不强,四大反王和清军决战的时候,哪那么容易就让明军捡了漏,还俘虏大批清军,这得多好的运气?袁继咸的计划,需要大明朝每一步都运气爆棚,所有人都老老实实按他的计划走才行。
但这毕竟也是个正常人能想得出的主意,至少比借虏平寇和放弃华北正常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