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军这种“奴隶士绅,同于编户”的行为是相当危险的。在十七世纪的环境下,还是有些激进。闯军以“均田免粮”为旗号,清军以“圣人名教”为旗号,虽然执行起来都不是字面上的意思,但很明显的是,在这个地主阶级当家做主的年代,还是清军的口号更符合实际。
闯军这种完全按照土地征税,让士绅没有可操作空间的新税制,远不如清军按《万历会计录》征税的办法受士绅欢迎。就算有民族矛盾存在,也掩盖不了这么严重的阶级矛盾。
可问题在于,闯军治下的士绅欲投大清也不可得。张献忠、罗汝才、纳敏夫挡在北方,隔绝了清军。
要是投靠大明,当然也能恢复原本的旧制度,可是洪承畴被李自成从武昌一路撵到凤阳,杨嗣昌、尚可喜投降张献忠,再加上崇祯丢掉华北三省,大明的出色战绩让士绅们不约而同地放弃了这个想法。
张献忠废奴,行永佃,搞减租减息、着佃交粮,士绅当然也是不满的,但他们和清军之间还隔着黄得功和袁时中,也是投清无门。而且西营变革的动作并没有闯军这样大,江南是士绅势力最根深蒂固的地方,虽然在攻略过程中扫掉了一批,但西营还是不敢贸然做太大改动。因此,冒险接应清军对于江南士绅来说暂时还不能考虑,他们的利益虽然受损,但还没到被掘根的程度,清军又远不到另一时空席卷天下之势,至少还得观望观望。
曹营那边的政策搞得和闯军差不多,甚至更激进,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分配,但是河南经过长年的饥荒战乱,士绅力量已经十分薄弱,活下来的地主大多原本就是中下层,在曹营来了之后地位还有所提高。现在这里集中了九营联军的大批军队,残余的少数豪绅对他们根本构不成威胁。
士绅反扑威胁最大的地方是陕西,纳敏夫在这里执行的也是均田免粮、追赃助饷的政策,但自身的行政力量相对薄弱,而且嫡系部队人数少,依靠大量明朝降军进行统治,如果清军攻击陕西,很可能出现士绅大量倒戈的情况。
然而,清军并没有进攻这里。根据山西传来的情报,岳讬所部正在向晋南转移,晋陕交界只有绿营兵防守。皇太极不想树敌过多,同时在山东、陕西、河南、辽西四个战场作战是很不明智的。因此,他一直在和纳敏夫谈判,试图将他拉过来。
四大反王之间的密约规定不能和清军单独媾和,可没说不能和清军单独谈判。纳敏夫就借着谈判拖延时间,先解决陕西的灾情。虽然皇太极早就看出他根本没有诚意,而且纳敏夫的养子额哲“蒙古大汗”的称号很明显地表达了对清朝的敌意,但现在清军要集中力量南下,只要纳敏夫不主动进攻,清军也不去攻击他。
刘淑英对于闯军给士绅什么待遇是不关心的,她不喜欢艾能奇单纯是出于“汉贼不两立”的观念。尚可喜临走前在赣北大肆抢劫,不少刘家亲戚反而逃难到闯军控制区来,刘淑英父亲被朝廷害死,虽然因为父亲被崇祯平反而恢复了一些好感,但是由于崇祯和其他官员的出色表现,尤其是用太监做监军,已经开始动摇了。
艾能奇每次都不是空手来的,每一次都带着大笔银圆,登门挨刘淑英一顿骂,然后就到周围的育婴堂、孤老院捐一遍款。逢有河工,就买些吃的分赏劳工。除了他自己的钱,还朝三个哥哥和其他同袍借了不少。每次都撒出一大堆钱币,简称“撒币”。
本来大家都觉得艾能奇这么搞纯属扯淡,然而不久前,刘淑英不知道哪根弦搭错了,突然同意了艾能奇的求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