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武侠修真>西游记二宋寻法> 8、合资---佛教与合资公司对比, 宇宙性宗教建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8、合资---佛教与合资公司对比, 宇宙性宗教建议(2 / 2)

佛教,应该在教义里,规定所有尊位、不管高低,都是可以加减的。加减方式为选举。

加,容易些,当地半数以上信教群众投票中选即可,但不允许选举活人即在世佛,防止操纵选举结果。

减,难,需要世界半数以上信教群众投票弹劾才行。

加减周期:可以是五十年一次。

做过社会贡献的都可以尊封

不管大小,大的封圣,小的证书、铭牌、碑刻。

佛教目前的困境在于,二是没有考虑到给其他地方的创世神、文明始祖留顶层佛的位置,仅尊封个简单佛,显然不能让当地民族满意。当然,比其他宗教好多了。

明皇帝宪宗朱见深,进行了部分改革,一些寺庙道观有三教大殿,里面有老子、释迦牟尼、孔子并排而坐。

6、祭拜论(缺少)

祭拜: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有些英雄、尊位有仇怨,有些根本没听说过、不了解,所以,各地可以根据喜好,选择自己的尊位祭拜。

7、教名不好

佛--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建议改为感恩教(也可以称为世界宗教联盟)。即感谢一切应该感谢的。

8、教义的可修改性

随着时代

感恩教:

9、兼容性

可以将其他多个宗教整体纳入,并保持其独立性、教名。例如基督教、***教、佛教等大的宗教,小的宗教由于教义可能有冲突,暂缓。

10、钱物

成立基金,良性循环。

对于外教或教内其他宗教,奉行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原则,各教财物独立,互相借送时,实行担保制度,规定多长时间偿还。

例如,某地基督教会众,借总部感恩教1000万元,用于建教堂。则感恩教需要基督教上一级或其他基督教教堂,提供担保,逾期要求偿还。上一笔逾期没还,对所有基督教停止下一笔借款。

三、袁世凯曾想邀请尼泊尔加入五族共和,共襄民国

尼泊尔,数千年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宗藩。民国建立后,袁世凯曾想邀请尼泊尔加入五族共和,可惜尼泊尔当时已为英印所控制。清王朝和尼泊尔的宗藩关系是非常现实的国际战略关系。清前期,拉达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马拉雅山外诸国皆为中国藩属。后英印展开对这些国家的兼并和侵略,诸国纷纷向中国告急。但其文报中将英印称为“披楞”,昏聩闭塞的清王朝竟然不知道“披楞”就是英国,以为是一个什么远方的小国,而没有予以理会。拉达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马拉雅山外诸国相继沦英,英国进一步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西藏和尼泊尔。此时的清王朝已对国际形势有了明确了解,制定了结好尼泊尔,维护其藩属地位以遏制英印侵略和政策。尼泊尔也惩于南麓诸国相继沦亡的殷鉴,积极维护和中国的关系。中尼的宗藩关系从国际法上大大推迟了英印侵略尼泊尔的进度,对我国西藏也是一种很现实的保护。太平天国运动扰乱大清国,尼泊尔曾上书清廷要求出兵携带大炮到中国内地助剿。中国婉拒。

在拜火教文献经典波斯古经《阿维斯陀》中,国王费里顿(Feridun)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图尔(Tuirya)、二儿子萨勒姆(Sairima)和小儿子雅利安(Airya),国王在年迈之际三分帝国,大儿子图尔(Tuirya)统辖东部,演化成了图尔人(图兰人),是突厥人的祖先;二儿子萨勒姆(Sairima)统辖西部,是罗马人的祖先;小儿子雅利安(Airya)执掌中南部,演化成了伊兰人(伊朗人),是雅利安人的祖先。当然这个传说在古波斯的文化中要比拜火教文献经典波斯古经《阿维斯陀》所记载的更为久远。

在近代,**错误地将生活在北欧和西欧的日耳曼人定义为雅利安人,实际上两者毫无关系,相距甚远。

雅利安人【梵文:ry】原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迁移至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平原。这些人被称为雅利安-旁遮普人,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旁遮普人南下进入南亚次大陆西北部,这就是印度古文献中提及的雅利安人,他们往南驱逐古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吠陀文化和建立了种姓制度,把雅利安-旁遮普语族的语言带到了印度。最终古雅利安人和古达罗毗荼人融合成了今天体征独特的南亚次大陆人。

几种宗教简单对比:

一神论的基督教成为世界宗教,是伴随着许多血雨腥风,可以说一部分原因是随着战争强推的,阻力很大;当然另一部分原因,是该宗教本身强调,教士有义务去积极布道。

而多神论的中国道教本来更容易走出去,却因为教义中修自身,不喜欢做外功、向外宣传布道,导致不说萎缩吧,也不太兴盛。

像佛教有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教有家族传教(四个妻子,当然还有其他积极方式)、基督教有马可波罗。

四、唐王玄策,借兵尼泊尔、吐蕃,灭中天竺国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朝又派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出使天竺(印度),四天竺国王多派使者带着财物来,准备与王玄策一起到唐朝朝贡。恰逢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其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于是发动所有军队以拒王玄策。跟随王玄策的30骑兵与敌人交战,失败被擒获,敌人趁机劫掠诸国贡献的财物。[7]王玄策逃离,到达吐蕃。王玄策发檄文征召军队,得到1200吐蕃兵、7000泥婆罗(今尼泊尔)骑兵。[8]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吐蕃、泥婆罗的军队进攻到中天竺的茶镈和罗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作战三天,攻破茶镈和罗城,斩首三千余级,敌人被溺死的约1万人。阿罗那顺逃走,收拢散兵再次交战,蒋师仁擒获阿罗那顺,俘斩敌人数以千计。余众跟随国王的妻子在干陀卫江抵抗,蒋师仁击败他们,俘获其妃、王子,又俘虏男女一万两千人,各种牲畜三万,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还送来了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送上地图,请求得到老子像。天竺震惊、害怕。贞观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获的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俘虏的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送到长安献俘。唐太宗封王玄策为朝散大夫。

唐朝史书,对王玄策率兵灭一国的事,描述很少,作者综合田中芳树等人观点,认为:

1、军功不大:相对于唐朝东征西讨的其他战功。参战兵力等。

2、收获不多:隔着吐蕃、尼泊尔,没有军功第一的开疆拓土。

反而是吐蕃,将铁碑立在获得的土地边界,吃了肉。而且事后,中原还得领吐蕃、尼泊尔的人情。人情最难还。中原与吐蕃的关系很复杂,有打有拉。吐蕃由于土地贫瘠,经常袭扰中原,但中原打过去时,又因为高原反应,很难将其灭国。

3、借兵而不是自家兵:

虽然是指挥者,但兵都是借来的。虽然

4、擅自大规模出兵乃政治大忌。

军法森严、令行禁止,未经请示,擅自出兵,而且是大规模出兵、剿灭一国,乃政治大忌,不好大肆宣扬、鼓励。

而且王玄策是文官,还不是带兵大将,当然这有利有弊,也是他事后能升官的原因。

如果是武将,有可能直接入监。

总之,这一仗打得好,扬我国威,但也很尴尬。

(修改日志:

1、2021-01-25增加“唐朝史书,对王玄策率兵灭一国的事,描述很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