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武侠修真>西游记二宋寻法> 3、实力--神仙佛魔天使等的实力等级设定、对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实力--神仙佛魔天使等的实力等级设定、对比(2 / 2)

03

佛教的曙光

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印度的刹帝力阶级(种姓制度下排名第二,由王室和武士组成)开始与婆罗门阶级(种姓制度下排名第一,负责宗教、哲学、文化)争夺宗教话语权。与婆罗门教针锋相对的,是沙门,包括佛教、耆那教、生活派、顺世派和不可知论派,其中最流行的是佛教。婆罗门教主张严格的祭祀活动和森严的等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众生平等。佛教教义完全推翻了婆罗门教的根基,众生平等的思想受到了平民阶级的欢迎。

脱离了婆罗门教的桎梏,女孩们走出家门,追求思想的解放和知识的洗礼。生儿养女不再成为累赘,取而代之的,许多女孩选择收养;男婚女嫁也不再由父母一言而决,女孩本身的情愫也得到社会的尊重。童婚被广泛地抵制,印度女孩结婚的年纪被向后推移;女孩人格再次得到家人们的尊重,即使寡居,她们仍然可以参与家庭聚会和遗产继承;此外,女孩不再围绕着家务打转,她们内心的欢愉、情操的陶冶、善良的布施都是家人们希望见到的。

04

婆罗门教再次兴盛:黑暗长夜一千五百年

到了八世纪,婆罗门教出现了一个叫商羯罗的人物,他把婆罗门更新换代,进阶成为婆罗门2.0版本——印度教。商羯罗舌辩滔滔,到处找佛教大师踢馆,把印度佛教最高学府辩得哑口无言、闭门授课。佛教从此一蹶不振,印度教成为了印度次大陆上的主流宗教。

佛学的退潮,印度教的抬头,使印度女人的命运再陷多舛之路。尽管极少数的印度女人成为诗人、学者、音乐家、女王,但除了这些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的案例以外,绝大多数印度女人,哪怕是高种姓女人,也逃不过失去自我的宿命。童婚、嫁妆、包办婚姻、寡妇守节等制度再现人间,变本加厉的是许多女孩被驯化成神妓和舞女,供人淫乐。祸不单行,十一世纪起,信奉***教的突厥人,一波又一波从开伯尔山口杀进印度,一夫多妻、深闺、面纱等***教枷锁开始套在了印度女人纤细脆弱的脖颈上。

对于高种姓的女人,如果没有轿子和肩舆,就会被禁足在家;如果年纪大了没有劳动力或者是没有为丈夫诞下子嗣,高种姓寡妇就必须殉夫。“没有再比女人更加邪恶的东西了;女人是燃烧的火焰;女人集锋利的刀刃、毒药、毒蛇、火焰之特性于一体。”《摩诃婆罗多》的教义经文是这样赤裸的污名化女性。根据印度的《摩奴法典》,女子结婚的年龄是男子的三分之一,一个三十而立的印度男子的适龄妻子理所应当地是十岁甚至更小。虐杀女婴也是印度男人“引以为豪”的传统技艺。溺死、掐死、丢给野兽叼食、活埋,印度男人杀起自己的女儿来花样百出。

05

尾声:印度代孕

印度独立后的时代,是殖民时代的终结、现代文明争奇斗艳的舞台。不过对于许多印度妇女,她们深陷印度传统女性文化的泥潭。商业代孕,成为她们出卖自己身体的又一个途径。在许多现代国家,代孕是违法的,但在印度代孕是政府点头的、如火如荼发展的热门产业。2006年,印度医疗理事会预测印度商业代孕的产值将突破每年60亿美元。

1.8.2中国:对女性较为尊重些

宋代朱弁《曲洧旧闻》:观音为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公主。

《封神演义》:没说慈航是男是女

西游记原文:“有一个女真人上前,将杨柳枝用手一摆,那没头的龙,悲悲啼啼,径往西北而去。原来这是观音菩萨,”

《历代神仙通鉴》: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传商王时修道于此,已得神通三昧,发愿欲普度世间男女。尝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曰慈航大士。道场在普陀山。

1.9几个战将实力

孙悟空

唐西游记中

试推测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对孙悟空战力的人设:

1、不能太高。

天下无敌,不符合吴承恩人设:

人设一个人、一个神仙,天下无敌、行侠仗义、位高权重高居首位,铲除奸佞、爱护花草,那是简单架构的短篇小说,或者唐太宗等有数几个盛世,太过YY的小说、电视剧才有的。

不符合吴承恩以神话之虚写现实之实、暗讽朝政时弊的复杂架构。吴承恩被诬告丢官,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日求长生,不问朝政,首辅严嵩专国20年,吞没军饷,吏治败坏,边事废弛,倭寇频繁侵扰东南沿海地区,造成极大破坏。种种流弊,都要在西游记里有所体现。

2、不能太低

太低,体现不了昂扬奋斗、大无畏的精神。

3、实力应该和各个救走妖怪的大佬不相伯仲

为体现官官相护,“各种有背景的妖怪都被救走了”:则孙悟空的实力应该和各个出面的大佬实力不相伯仲,或者其权势比较大。孙悟空比大佬们差的太多,不好插科打诨,显得小说过于沉闷,失去了小说的趣味性、吸引力,不利于广泛传播。也不能比大佬们强太多,否则不必买账,直接打死了事,体现不了官官相护的主题。

唐西游记结束后:

点评:孙悟空在西游记中是太乙金仙,杨戬在封神演义是真仙(真君),后来可能在西游记修炼为太乙金仙,要不怎么和孙悟空打斗?本书有的地方为了迁就、突出孙悟空和杨戬本领高强,升的可能比较快些。至于每个等级里面,也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进境。要不,除了法宝、肉身成圣的因素,没法解释同为准圣,在封神演义里,孔宣、云霄大杀四方,燃灯不出彩。

散仙有多种意思,一种是只有元神没有肉身,还有一种是没有在天庭当官,例如太乙散仙。

在西游取经结束后,如何评判设定孙悟空战力:

孙悟空走肉身成圣+西游一路磨炼武艺+修心+获封斗战胜佛+功德(佛祖赏赐的功德+预支未来的唐传教功德分红,或者以后慢慢回馈?)

低估:境界有、法力缺。将来一路修炼入准圣没有阻碍。

中估:境界有、法力有。从太乙金仙升一级,进入大罗天仙(准圣低阶)。本小说取中估,在唐西游刚结束时,只靠佛祖赏赐功德,孙悟空进入准圣低阶。

高估:境界很有、法力有。提前预支功德,从太乙金仙升两级,大罗天仙(准圣低阶)、真仙(准圣中阶)。佛教有发大愿,立地成圣,透支未来,未来要还。这个不急,可以在唐西游结束若干年后,比如五百年后的宋代,靠唐西游前被压五指山下五百年尽心参悟、唐西游历练、日常传教功德分红,孙悟空进入准圣中阶。

(佛祖赏赐的功德:相当于任务完成奖金。

唐传教功德分红:相当于股权分红,细水长流,每年都有。

本书设定,西游记结束封为斗战胜佛后,孙悟空为准圣低阶。

准圣:陆压道人、金灵圣母、孔宣、云霄娘娘、燃灯道人、多宝道人(后来成为西方的如来佛祖。)

具体:

准圣高阶:陆压道人、孔宣、多宝道人(如来佛祖)、

准圣中阶:燃灯道人、金灵圣母、

准圣低阶:孙悟空

实力变化较大的神仙:云霄

(封神前是准圣高阶,死后封神榜重新修炼,千年后借混元金斗积攒功德又快又多之便(凡一应仙凡入圣,诸侯天子,贵贱贤愚,落地先从金斗转劫),重回准圣。并准备尽快修回高阶。封神榜千年后,截教千年大会,通天教主欲重振声威、一雪前耻,奖功罚过,云霄有罪但九曲黄河阵扬威。赐火云枣三枚,助修为升入准圣高阶,一半奖赏,一半用人之际、日后大战再起时,当尽心出力,升外门大弟子。赵公明免,回家相妇教子去。)

杨戬。

封神时太乙真仙,封神过后,杨戬因为暗地里喜欢云霄,但两者势力太大,于是拼命在地仙界兴修水利、积攒功德,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杨戬已成为太乙金仙。西游结束后,成为准圣低阶。

1.10神通

1.10.1三只眼:马王爷、闻仲、二郎神

马王爷——善恶眼

马王爷的第三只眼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玉皇大帝赐给他的。有一次,他和其他三位星宿在三界巡视,由于其他三位星宿收受了贿赂,所以在向玉帝汇报结果的时候,他们三人报喜不报忧,纷纷都说这人间四海升平,乃是盛世。唯有马王爷为百姓仗义执言,揭露了人间的众多不平之事。于是乎,玉皇大帝赐给了他第三只眼,让他查看这人间的善恶,所以他第三只眼又被称作善恶眼。

闻仲——神通眼

根据他自己所说,这只眼睛一出生就有,可说是天生神像。后来在他的师傅金灵圣母的帮助下,闻仲开发并获晓了第三只眼的神通,可辨奸邪忠肝、人心黑白。

杨戬——现形眼

看到的是物体的本体。

杨戬的三眼,看的是实体;而闻仲与马王爷的三眼与之不同,看的是虚幻(人心)。各有各自不同的用途。

1.11职位

《帝君、真君、星君:道教的这些君您分得清吗》

教有好多“君”,比如帝君、道君、真君、星君、天君、神君、元君……这些“君”都是什么意思,管什么的呢

实际上这些称呼,有的带有职务特征,有的带有教派特征,有的带有性别特征,不能一概而论。

一般:帝君>

帝君:地位很高的神仙。

五方五帝,东方的叫青灵帝君,南方的叫丹灵帝君,西方的叫皓灵帝君,北方的叫玄灵帝君,中央的叫元灵帝君。

道教还把日月神化,分别叫太阳帝君和太阴帝君。“东华帝君”王玄甫、“纯阳帝君”吕洞宾、“文昌帝君”张亚子等。但凡叫“帝君”的,一定是某个方面的至高主宰。

道君:道教对高位仙官的一个总称,通常见于早期道教,宋代以后少了。

因为宋徽宗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所以宋代以后一说“道君”通常指宋徽宗了。

真君:凡是管一摊事务的,都可以叫真君。真君因为是负责具体事务,地位不会太高。

例如灌江口二郎真君,道教把佛教的阎王也封为真君,地府的十王叫十殿真君。

例如三茅真君、许逊许真君,裴清虚裴真君等。

星君:管某颗星星或星座。

例如火德星君,管理的就是“荧惑”,五大行星的火星。金德星君管理的就是太白金星。

天君:一般指雷部诸神。

元君:专指道教的女仙,而且是仙位比较高的。

“男性高仙称为真人,女性称为元君”,例如西王母不能叫什么帝君、什么天君,要称为“金母元君”。“碧霞元君”。

(修改日志:

1、2021-01-28增加。“1.10神通”

2、2021-05-13

(1)修改“1.2修仙等级”。

(2)增加“试推测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对孙悟空战力的人设…….”

3、2021-05-17增加。1.11职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