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科幻灵异>大隋风云> 第二章 金井梧桐秋叶黄 第二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章 金井梧桐秋叶黄 第二节(2 / 2)

李丹瞠目结舌,瞪着昭武江南,不知说什么好。</p>

“记住,你发过誓的。”昭武江南笑靥如花,伸出一个指头在李丹眼前摇了摇,“你说你今生今世听我的,来生来世也听我的,你可不要反悔哦,免得天打雷劈,五马分尸啊?”</p>

李丹肺都气炸了,恨不得把那根手指头剁下来,“丝路对于你来说,就那么重要吗?”</p>

“当然,非常重要,这关系到我们的生存。”昭武江南说道,“丝路的源头在中土,但突厥人目前没有能力占据中土。当年汉人之所以南逃江左,不是因为实力太弱,而是因为实力太强了,他们互相征伐,自相残杀,结果外族南下,生灵涂炭。如今中土虽然三足鼎立,但面对突厥人的威胁,却能齐心协力,比如这次,所以对于突厥人来说,目前最好的策略不是南下,而是保持威胁,利用中土的分裂的形势合纵连横,最大程度地从中土获取财富。”</p>

</p>

“当年宇文泰为了对抗高欢,和突厥人结盟,每年进贡十万段绢帛。晋阳大战结束后,突厥人又从大齐国敲诈了十万段绢帛。这二十万段绢帛随即成为突厥人发展的宝贵财富。另外,中土和西土的丝路贸易中,丝绸绢帛也是最大的贸易物资。突厥人的发展,不仅仅需要绢帛,还需要粮食、铁器等物资,这些东西也在中土,要想得到这些东西,只能拿中土人所喜欢的金银珠宝去交换,但西域的金银珠宝远远满足不了中土的需要。”</p>

“葱岭以西的厌哒、粟特、波斯和罗马诸国有大量的金银珠宝和各类奇珍异玩,他们最需要的也是中土的丝绸绢帛。罗马人对丝路的依赖随着战争的频繁越来越大,他们甚至想方设法从中土延请和绑架工匠,在国内自己生产丝绸。西方诸国对丝绸绢帛的需求,直接推动了丝路的发展。”</p>

“突厥人加入到丝路贸易后,丝路的利益骤然膨胀。突厥人有大量的丝绸绢帛,他们把这些丝绸绢帛卖给西方诸国,换回金银珠宝和奇珍异玩,然后又把这些金银珠宝和奇珍异玩卖给中土,换回更多的丝绸绢帛和粮食,但突厥人随即发现丝路的巨大利益被厌哒人和粟特人抢走了,于是室点密开始南下征服西域,征服厌哒国和粟特人,现在他又要开始打波斯了。”</p>

“打波斯的原因很简单。突厥人的丝绸绢帛若要送到罗马,就要经过波斯的领土,波斯人要征收关税和交易税,并且还乘机盘剥,他们的贪婪激怒了室点密,于是他要杀过乌浒水(阿姆河),攻占巴克特里亚,和罗马直接进行丝绸贸易。罗马人也有同样的愿望,所以他们一拍即合。”</p>

“中土输出去的是丝绸绢帛和粮食铁器等物资,换回来的却是金银珠宝和奇珍异玩,长久以往,他们的国力就会受到巨大损耗,因为无论对那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丝绸绢帛和粮食铁器等物资才是强国的根本,但这些物资又是有限的,送出去得越多,自己留下得就越少,久而久之,国力的衰弱可想而知。”</p>

“中土三国随即开始限制丝路,因为丝路的上游河西道在大周境内,河南道却必须经过大周的巴蜀,所以大周和突厥人的矛盾最为激烈。这就是此次中土和西土诸国在大漠激烈交锋的重要原因。”</p>

“突厥人也罢,西方诸国也罢,对丝路的依赖非常大,中土是丝路的源头,它把丝路封闭了,突厥人和西方诸国的生存就会产生困难,尤其在灾荒战乱之年,这种困难更加突出,所以丝路必须要打开,这就是我不惜代价帮助你和你哥哥的原因。”</p>

昭武江南轻轻吸了一口气,慢条斯理地说道:“如今,突厥汗国事实上已经分裂了,对中土的威胁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如果中土乘机打起来,丝路就彻底断绝,为此,室点密迫切维护突厥汗国名义上的统一,以继续震慑中土诸国,并希望中土诸国也能继续维持分裂的局面。这样一来,丝路才有重开的希望,丝路也能保持持久的畅通和繁荣,西土诸国的生存才能得到更坚实的保障。”</p>

“那中土的安全呢?中土的生存保障呢?”</p>

“我刚才说过,中土的实力很强,除非内乱,否则突厥人没有南下长城的机会。”昭武江南解释道,“两百多年前,你们汉人的大晋爆发了内乱,诸王自相残杀,征战十几年,中土四分五裂,这才给了匈奴、鲜卑等外族部落南下中土的机会。你看看,拓跋大魏统一大河流域后,强大的柔然人屡屡宼边,可曾南下半步?现在你们只要维持三足鼎立的局面,突厥人南下的机会就很小。”</p>

“但突厥人会利用丝路,把中土人的血汗敲榨得一干二净,一旦遇到灾荒或者战乱,中土人的生存同样会遇到困难,那时突厥人是不是就可以大摇大摆地飞越长城了?”李丹愤然说道,“你和西海的话一模一样,你只顾自己的丝路利益,西海只顾自己的突厥汗国,那中土呢?中土的生灵怎么办?”</p>

昭武江南脸色陡然一沉,“这话轮到你说吗?”</p>

李丹冷哼不语。</p>

“你现在还没资格说这话。”昭武江南看着李丹,冷声道,“你哥哥倒有资格说这话,但他死了,如果你也想死,你可以像你哥哥一样,到时我会给你收尸。我再怎么吝啬,也还不至于舍不得一副棺木。”</p>

李丹一拳砸到食案上,起身就走。</p>

“鸿烈……”昭武江南拍了拍案几,笑着说道,“男人,最要紧的是信守承诺。你答应我的事,转眼就忘了?”</p>

李丹转身瞪着她,气呼呼地问道:“还有什么事?”</p>

昭武江南指指食案上的菜肴,“我想用膳,你陪我。”</p>

=</p>

=</p>

=</p>

(以下不计字数)</p>

注释:</p>

=</p>

巴克特里亚:今阿富汗北部地区,汉代称做“大夏”。</p>

=</p>

国史之狱:</p>

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世祖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p>

=</p>

国史之狱影响北魏一百余年,历来把这笔帐从崔浩之狱算起,我看应以邓渊之狱为始。邓渊是受命修史的第一人,其狱事内容与崔浩基本一致,崔浩之狱正是邓渊之狱滥觞所及的结果。</p>

不少学者认为崔浩国史之狱所谓“备而不典”、“暴扬国恶”,是指国史所录的一些拓跋故事,在昔本为旧俗使然,无关风化,在今则不合常道,有悖人伦。史臣直笔招祸,最易在此方面产生。周一良先生《崔浩国史之狱》判断献明帝死后贺后被其父昭成帝收娶,所以贺后先后所生既有献明帝之子,又有昭成帝之子,诸人行辈既为兄弟,又为叔侄。这在北俗中蒸报之事本无所嫌,如果《代歌》中有此等内容,也不一定会受到注意,可是记入《代记》,诸人行辈混乱所涉人伦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我自己在考察北魏后宫子贵母死之制时,对此现象也有所发现,有所议论。国史所记这类本无足异的拓跋旧事,在道武帝成为专制帝王以后极易成为定罪口实,崔浩国史中的“不典”、“国恶”,的确可以从此得到解释。</p>

崔浩不负所托,受命十年,国史告成。道武纪及拓跋先人追叙部分以邓渊《代记》为蓝本而有所加工,所谓“删定勒成之笔”,当出崔浩。邓渊死后道武纪所缺部分自然也由崔浩续成。太宗明元帝及世祖太武帝纪由崔浩、高允同撰。三纪的注疏高允居多,总裁在崔浩。从后来崔浩罹大狱而高允无罪的情节看来,除了景穆极力保护高允以外,也许还有别的原因,例如所谓“备而不典”问题不出在太宗、世祖二纪,而出在崔浩续成太祖纪中;不出在各纪注疏而出在选材综理方面,等等。前有邓渊之狱,崔浩又蹈覆辙,我看只能从崔浩当真执行“务从实录”寻求解释。</p>

崔浩总裁史事,首在破邓渊狱后史臣裹足局面,一切惟“务从实录”是崇,显示自己忠于太武帝的付托。而竞趋之士为了迎合崔浩,更以国史刊石立衢,“欲彰浩直笔之迹”。古来权势宠幸者于臣君相与之际,有时未达一间,酿成事端,自贻伊戚。智如崔浩,也不免忘乎所以,竟不思伴虎之谚。所以高允议论刊石诸事,“分寸之间,恐为崔浩万世之祸”。希君之旨以实录为依归,以直笔相标榜者,终于栽倒在直笔之下!人主的复杂心态使希旨者祸福无常,给史学造成祸害,问题不正是出在“分寸之间”吗?</p>

――――――摘自田余庆《《代歌》、《代记》和北魏国史——国史之狱的史学史考察》</p>

=(未完待续)</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