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科幻灵异>大隋风云> 第一章 惊波一起三山动 第五十一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 惊波一起三山动 第五十一节(2 / 2)

“限制丝路,损害了门阀富豪和商贾的利益,这我知道,这也是大周朝堂陷入危机的起源。”断箭问道,“但你说限制丝路会阻碍佛法弘传,这有什么道理?”</p>

“佛法在中土得以昌盛,靠什么?”淳于盛问道,“靠敲钟念经吗?靠讲经释义吗?如果你没有吃的,马上就要饿死了,你还信佛吗?当年六镇边民有多少人不信佛?既然他们信佛,相信因果报应,生死由命,为什么几十万人还要举旗起事?”</p>

断箭疑惑不解,他自小在寺庙长大,只看到善男信女们念经礼佛,还真的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念经礼佛。</p>

“佛法要想得以弘传,首先要让人们相信佛的法力。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希望佛能施展自己的法力,给他们吃的喝的,给他们衣服穿,给他们草屋住,让他们能活下去,然后他们就会相信佛,相信自己的虔诚能感动佛,能让佛赐予他们生存所需的一切。”淳于盛说道,“所以,佛法在中土得以昌盛,靠的是钱财。”</p>

“自晋(东晋)以来,大江南北推崇佛教,并设置了完善的僧官制度,寺庙也拥有自己的土地,耕种这些土地的有佛图户,有逃避役调而出家的下层沙门,拓跋大魏时还增加了僧祐户的收入。每年朝廷为了弘传佛法都要给寺庙调拨一定的钱财,皇帝和门阀权贵、商贾富豪还会捐资修建寺庙和佛像。各级僧官和寺庙有了土地、钱帛和粮食,弘传佛法的时候腰杆子就很硬了,因为不管你信不信佛,最起码佛可以让你活下去,这就够了。”</p>

“既然佛门有利可图,僧尼也就鱼龙混杂,滥竽充数之辈更是比比皆是,尤其很多僧官本是穷苦出身,因为天赋原因精通佛法经义,得以上位获得权势,随即也就忘了本原,变成穿成僧衣的佛门权贵了。这些人和当朝权贵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权势财富的追求。寺庙的财富越多,僧官的实力也就越强,弘传佛法的力度也就越大,信徒多了,香火旺了,反过来又增加了寺庙和僧官的实力。”</p>

“寺庙的土地是有限的,给寺庙种土地的人也是有限的,放子钱(高利贷)又不敢太明目张胆,所以要想让财富增加的更快,最好的办法就是营商。寺庙种地不要上缴田租,沙门也不用征服徭役,营商当然也不用上缴市税和关税了,因此只赚不赔。”</p>

“你知道大周有多少寺庙,多少沙门,多少道士吗?”淳于盛问道。断箭摇摇头。</p>

“据你哥哥说,大周有大小寺庙一万多座,沙门、道士一百多万口,十个大周人中就有一个是沙门,这还不包括为逃避役调而托庇于寺庙的荫户,由此可以想象,宇文护的丝路政策对佛道两教财富收入的打击有多大,尤其是佛教,损失更是惊人。”淳于盛笑着摇摇头,“你现在知道大周朝堂危机有多么严重了吧?”</p>

断箭急促地喘了一口气。过去自己听梁山公埋怨,说限制丝路是本末倒置,具体原因也不清楚,今天听了淳于盛一番话,顿时茅塞顿开。</p>

“晋公也是佛门信徒。”断箭叹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了和佛门争利?”</p>

“当然,大周的财赋有限,佛教僧众拥有大量的土地、人口和财富,他们不但不用上缴役调,还从朝廷国库里拿钱,一来一往,大周财赋要损失多少?当年大魏太武帝拓跋焘为什么要灭佛?主要原因也是如此。朝廷财赋入不敷出,只好举起大刀洗劫佛门了。”</p>

断箭想了一会儿,大约理解梁山公为什么那么痛恨宇文护,也知道宇文护为什么要杀他了。他叹了口气,无奈说道:“太武帝这个办法,或许是解决大周危机的唯一办法。”</p>

淳于盛略感吃惊,“你也这么想?”</p>

“我哥哥也这么想吗?”</p>

“不止是你哥哥,还有宇文护。”淳于盛说道,“早在四年前,大周国主宇文邕就在大德殿召集百官、道士和沙门议论佛道教义了。宇文邕这个国主百事不问,他当然不会想到要用洗劫佛道两教的办法增加朝廷财赋,增强国力,所以这肯定是宇文护的主意。宇文护想让宇文邕以辨议佛道教义的名义,挑佛道两教的矛盾,从而试探和寻找禁止佛道两教的有效办法。这四年来,你们大周国主只做一件事,那就是隔三岔五,召集儒道佛三教高人坐在一起吵嘴。三教互相攻击,互相揭老底,矛盾越来越深,揭露出的罪责也越来越多,禁绝佛道的时机也正在逐渐成熟。”</p>

“那宇文护限制丝路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断箭急忙问道。</p>

“对,正是激怒佛道两教,逼迫佛道两教利用自己的权势和朝堂权贵内外联手,挑起危机,继而乘机诛杀异己,禁绝佛道。”</p>

断箭惊骇不已。怪不得淳于盛说哥哥在玩火*,这的确太危险了,此事稍有不慎,就是和整个大周为敌,和天下沙门为敌,其下场可想而知。</p>

“大齐局势的变化,迫使宇文护要加快禁绝佛道的步伐,但禁绝佛道的后果难以预测,因此宇文护需要分裂突厥汗国,但又不希望突厥汗国立即分裂,他需要西突厥的军队西征波斯以减轻边境威胁,需要*军队陈兵长城,需要江左大陈的军队陈兵长江,以便从南北方向牵制大齐,给自己禁绝佛道,稳定国内局势赢取足够的时间。”</p>

“但现在漠北的铁勒人也加入了这场叛乱,即使西突厥还能保持稳定,但*十有八九要分裂,如此一来,室点密还如何敢率军西征?”</p>

“你要知道,以突厥汗国现在的实力,如果没有漠北铁勒人的加入,柔然人和蒲类海的铁勒人根本不敢举兵叛乱。”淳于盛冷笑道,“大家都是聪明人,这里没有笨蛋。为了让漠北铁勒人加入叛乱,必须请大齐出面,因为大齐和摄图的关系非常亲密,而摄图是东部大设,只有他才能说服漠北的铁勒人出兵起事。于是,大周的临贞公杨敷以宇文护特使的身份,和斛律光、段韶、高长恭等人在邺城秘密会谈。”</p>

“你说什么?”断箭目瞪口呆,驻马停下,“淳于公,你刚才说什么?杨敷?他还活着?他是宇文护的秘密特使?”</p>

“我说了,大周佛道两教和朝堂上的权贵联系密切,此事稍有泄漏,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宇文护只能采用这种办法,让杨敷兵败定阳,以俘虏的身份做掩护,到邺城会谈。”淳于盛看了他一眼,“现在你明白了?你也是一样。大漠上的事由李丹全盘负责,李丹向断氏白马堂求助,因为他必须找到一个人做为自己的替身,这关系到整个计策的成败。白马堂告诉了他一个惊喜的消息,他有个孪生兄弟,长得一模一样的孪生兄弟,于是你以流犯的身份被送到了敦煌。”</p>

断箭张嘴想问,淳于盛立即摇手阻止了他,“这件事所有人都不知道,我也是在离开楼兰海的时候才知道。你和李丹为什么从小就分开,这个秘密将来你只能去问老夫人,或者去问白马堂的老主公。”</p>

断箭觉得淳于盛好象知道什么,但他既然不说,自己也不好追问。现在问题很明显,淳于盛既然知道这么多事,而且很详细,显然他和李丹是这件事的主要策划者。自己离开楼兰海的时候,李丹说过,淳于公叫自己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有疑问。现在他叫自己去说服铁勒人出击,那自己就尽力去说服好了。</p>

“我怎么说服他们?”断箭问道,“告诉他们摄图的秘密吗?”</p>

“对,他们相信你的话。”淳于盛笑道,“摄图和处罗侯正在日夜兼程返回突厥牙帐,而燕都和佗钵要想摆平摄图,就要依靠室点密的军队,就要听从室点密的安排。”</p>

“事情就这么简单?”断箭难以置信。</p>

“你以为事情很复杂吗?”淳于盛笑道,“燕都早就想找个借口灭了蒲类海的铁勒人,免得他们从丝路北道攫取利益,这次可是个机会,我想他不愿错过,他肯定会上当。”</p>

断箭沉吟不语,觉得这里有问题。燕都是上当了,被拖在了天山,但摄图却走了,那东部突厥将来是个什么局面?摄图利用这个机会和燕都平分东部突厥?那铁勒人和柔然人将从中得到什么?自掘坟墓?</p>

=</p>

=</p>

=</p>

(以下不计字数)</p>

注释:</p>

南北朝寺院和寺院经济:</p>

僧祐户、佛图户:平齐户及诸民,有能岁输谷六十斛入僧曹者,即为僧祐户,粟为僧祐粟,至于俭岁,赈给饥民。又请民犯重罪及官奴以为佛图户,以供诸寺扫洒,岁兼营田输粟。</p>

按规定,僧祐户每年上缴的60斛僧祐粟是缴与州郡僧曹(僧官机构),待灾荒时赈救饥民。但主管僧祐粟的僧官却以之为高利贷的资本,借以盘剥农民。有的利息甚至超过了本值。</p>

各州郡僧祐粟的积蓄是很多的。孝庄帝时,因国家仓储空虚,便令卖官爵。卖僧官的标准是:输粟四千石入京仓者,授本州统,若无本州者,授大州都;若不入京仓,入处州郡仓者,三千石;畿郡都统,依州格;若输五百石入京仓者,授本郡维那,其无本郡者,授以外郡;粟入外州郡仓七百石者,京仓三百石者,授县维那。这些买僧官之粟,当即僧祐粟。</p>

佛图户又称寺户,是隶属于寺院的罪犯和官奴。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室,除为寺院洒扫外,还要耕种田地向寺院输粟。这些佛图户,可以说是寺院的农奴。而在寺院内部,还剃度了一些奴婢和婢子,这些人表面上虽也是僧尼,实为寺院的奴隶。</p>

此外,还有相当部分避役调的农民到寺院出家为僧尼,朝廷虽有限制,但起不了多大作用。大批农民避调役入寺,这对国家当然不利,却为寺院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更多的剥削对象。</p>

从上所述可以看出,寺院有如世俗地主庄园,上层僧尼即是寺院地主。当然,寺院经济是佛教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北朝佛教发达的原因之一,就是有雄厚的经济基础。</p>

=(未完待续)</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