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科幻灵异>黑宝葫芦> 第四百三十三章 老无所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三十三章 老无所依(2 / 2)

事后,义愤填膺的村民们将陈丙生夫fù的忤逆行径告到了司法机关。夫fù俩被警方刑事拘留后,依然振振有词地质问办案人员:“不让母亲进门是我的家务事,怎么就犯法了!”</p>

目前,我国大约有2340万老人独守空巢,在城市老人家庭中,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这些老人的生活状况如何?特别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可如人意?回答恐怕难以让人满意。孤独寂寞,无聊失落,差不多是好多老人的日常功课。</p>

一位老人,漫漫长日,无人与自己上一句话,每天里,面对一株老树独诉衷肠,路人离他远远的,以为他有什么精神问题。还有一位老人,无论冬夏,不管yīn晴,垂头抱膝坐在屋檐下,陪伴他的只有一条瘦弱哀愁的老狗,张嘴话,已是一种奢侈。这,怎一个寂寞了得!</p>

孝顺不能等待,孝顺没有任何借口。这些老人的子女,固然应对老人的孤单寂寞乃至无人知晓悲惨地离开人世,负有责任,感到疚愧。老人周围的人,老人所在的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似乎也难以辞其咎。孝,是种人伦文化,是文明与进步的表现。孝,也不只是“常回家看看”,而是对老人物质的满足与精神的慰藉;孝,也不单是对自己父母与长辈的孝顺,而是爱及他人、孝道遍于天下,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p>

比如西方就有个什么劳子的感恩节,对于这个外来节日的起源及其涵盖的内容,我们未必那么清楚,也许只是觉得“洋”的新鲜,引进它又有助于社会安定人际和谐。在中国,历来倡导的是子女对父母感恩,晚辈对长辈感恩——其间包括对生我养我的双亲,对“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长,对长者、领导及一切关爱过自己的人。</p>

按照传统的孝文化,这些都属孝道的内容。数千年来,先辈们不仅留下许多弘扬孝道的经典言论,树立诸如“百孝”和“二十四孝”之类的学习榜样,还搬出动物来事,用动物的“孝行”来对世人进行规劝或反讽。</p>

孝道,有些动物朋友,当真是可做我们的楷模。乌鸦反哺,就是很生动的一例。乌鸦反哺之最早见之于《文》:“乌:孝鸟也”。在汉代已有乌鸦是孝乌的法。所谓孝,是当老乌鸦不能捕食时,乌鸦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给老乌鸦,并表现出特有亲昵,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晋代成公绥《乌赋序》也:“夫乌之为瑞久矣。以其反哺识养,故为吉鸟”。</p>

本草纲目?禽部》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大意是,乌鸦长大以后,老乌鸦不能飞了,不能自己找食物了,乌鸦会反过来找食物喂养它的母亲。乌鸦反哺的故事经一代代的口授心传,已为许多人知晓。在某种程度上,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反哺情结”至今仍是维系社会及家庭走向和谐、温馨和安宁的重要力量。</p>

在传中,乌鸦反哺的故事是最让人感动的一个故事,乌鸦——是一种通体漆黑、面貌丑陋的鸟,因为人们觉得它不吉利而遭到人类普遍厌恶,正是这种遭人嫌恶登不了大雅之堂入不了水墨丹青的鸟,却拥有一种真正的值得我们人类普遍称道的美德——养老、爱老,在养老、敬老方面堪称动物中的楷模。</p>

据这种鸟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这就是人们常的“乌鸦反哺”。</p>

唐代王中书《劝孝歌》:“乌鸦尚反哺,羔羊犹跪脚,人为万物灵,何反不如物?”前者典出晋朝成公绥《乌赋》:“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p>

相传,羊对它妈妈:“妈妈,您对我这样疼爱,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羊妈妈:“我什么也不要你报答,只要你有这片孝心,妈妈就心满意足了。羊听后,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羊为了报达母羊的养育之恩,每次吃nǎi都是跪着的。它知道,是妈妈用nǎi水喂大它的,跪着吃nǎi是感jī妈妈的哺rǔ之恩,这便是“羔羊跪rǔ”。</p>

下跪乃旧中国最尊敬最庄重的礼节,连羔羊也懂得以此表达知恩感恩之情,难道自命为万物之灵的人,反而不会孝顺父母尊敬老人吗?</p>

翻开“弟子规”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汎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由此看来,天底下最重要、最应该记住的恩情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因为这是任何一个人一生都报答不尽的!</p>

同样地,动物中能有孝心的,其实不仅仅是乌鸦和羔羊。在南美洲哥伦比亚弗朗卡斯特森林中生活着一种孝道得难以置信的mí利鸟。米利鸟的“孩子们”十分关心年老的母鸟,常常集体为“母后”搭建独特的“鸟chuáng”。</p>

“孩子们”一列列排好队,第一排“孩子”先将自己尾巴上的一个好似huā环的圆环套在大树的丫杈上,然后用嘴衔住第二排“孩子”尾巴上的圆环。就这样一排排“孩子”互相钩着,直到最后一排“孩子”用嘴钩住令一棵另一棵大树上的丫杈为止。“孩子们”用身体搭建的鸟chuáng建成了。让“鸟后”们在舒适的鸟chuáng上舒舒服服的睡个好觉。</p>

而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生物学家发现,有一种叫“蓝木坚”的慈鸟,品格更加高尚。它们不仅能对亲生母亲进行反哺,还能把同类的老鸟当作自己的“亲人”去赡养。</p>

在鱼类里,有孝星也还有啃老族。山东微山湖的乌鳢,产仔后便双目失明、觅食困难,孵化出的众多鱼就一条一条主动游到母亲嘴里供母充饥,为了母亲的存活而不惜献出生命。乌鳢固然比反哺的乌鸦更利于“孝道”,却未免像《二十四孝》里郭巨埋儿那样残忍。</p>

郭巨是汉朝农民,在饥荒年间为了不让幼子与祖母争食,便以“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为理由,打算把儿子杀死埋掉。如此“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鲁迅(朝huā夕拾?二十四孝图》),是不足为训的。</p>

还有,海洋深处的大马哈鱼,因鱼出生后不会觅食,母马哈鱼便守候在儿女身边任凭撕咬,待鱼啃食母ròu长大了,母鱼却只剩下一堆骷髅。于是有人赞扬道:母马哈鱼的行为,无声地诠释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那鱼呢?</p>

如果鱼真可喻人子女的话,对于视父母为累赘进而虐待甚至遗弃老人的子女,就该训诫或惩处;那种只知道向父母索取乃至靠啃老自féi的子女,难道就该纵容吗?</p>

当然,羔羊、乌鸦和鱼类的智商都很低,它们的“孝道”不过是一种动物本能。先辈们拿着来不为编童话,而是做教材,教导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行孝事亲的传统美德,营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风尚,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cào推己及人,尊敬、爱护和关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儿童,以推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p>

道理其实很简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能否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须从孝敬父母做起;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社会安定才能经济繁荣,经济繁荣才能国富民强。因而,我们在过“洋节”的时候,更应该将土生土长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p>

有些鸟,不独爱自己的父母,还将这孝字扩展到自己的同类。美国生物学家希格勒,发现一只犀鸟嘴里衔着食物正在喂另一只犀鸟,这时正是严冬,既不是哺育雏鸟、也不是求偶的季节,为什么一只犀鸟要喂另一只犀鸟呢?他举起望远镜观察,才发现接受食物的是一只老犀鸟,下嘴喙已齐根断去,无法觅食。两只犀鸟或许并无血缘关系,但真诚相助,这不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吗?</p>

大象也是尊老敬老蔚然成风。老年大象一旦有什么病痛,相识的,不相识,年长的,年幼的,都围拢来,将生病的老年大象围在中央,像是嘘寒问暖,像是关爱慰问,其情切切,其意绵绵,让咱人类好不羡慕!</p>

空巢老年人的生活冷暖,如果也能像动物朋友那样得到邻里,社区或是义工的帮助,增添他们生活的趣味,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新的希望,让他们的老年生活也出现一缕灿烂的阳光。老人也就不会出现我们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悲剧了。</p>

向动物朋友学孝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顺自己的父母,也关爱别的老人,这样,古人所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就会成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