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科幻灵异>黑宝葫芦> 第三百九十七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九十七章(2 / 2)

“三件土物?”陶侃颇为不解,“娘,你——”</p>

“是的,三件土物,”湛氏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包袱递给陶侃,“带上它吧,到时你自会明白的。”</p>

来到官府后,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sè土布。他先是一怔,过了一会儿,才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原来一坯土块是教儿永记家乡故土;一只土碗,是教儿莫贪图荣华富贵,要保持自家本sè;这一块白sè土布,更是教儿为官要尽心恤民,廉洁自奉,清清白白,永不忘本。</p>

母亲的箴告,深深打动了陶侃的心。后来陶侃在仕途上果如湛氏所望,正直为人,清白做官。</p>

陶侃在海阳做县吏的时候,恰好监管渔业。孝顺的陶侃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心中总觉歉然不安。有一次,趁下属出差顺路之便,嘱托他带了一坛腌鱼送交母亲。</p>

谁知湛氏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_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p>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和回信,大为震动,愧疚万分。他决心遵循母亲的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宫,勤于政事,多为国家做有益的工作。</p>

后人赞曰:“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明-张九韶《重修陶母基记》;康熙《新淦县志》卷十四《艺文志-记》)</p>

陶侃学富五车,为人正直,秉公守法,因而他的仕途十分顺利。他从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一直做到封长沙郡公,成为中国古人治学和为官的表率。而这一切都与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p>

欧阳修之母(郑氏):画荻教子。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万松老人。</p>

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吏。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p>

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带着刚4岁的欧阳修从庐陵(今江西永丰)来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以便孤儿寡妇能得到在随州的欧阳修叔父的些许照顾。</p>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妇女。她勇敢地挑起了持家和教养子女的重担。</p>

欧阳修很的时候,郑氏不断给他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p>

欧阳修稍大些,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他对读书的兴趣。</p>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p>

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p>

幼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时就已能过目成诵。欧阳修10岁的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有时候还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p>

一天,他从李家旧纸筐里,发现一本六卷本《韩昌黎文集》,经主人允许,带回家里。打开一看,大开眼界,便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阅读。宋朝初年,社会上多流行华丽浮躁、内容空洞的文风。而韩愈的文风与之完全不一样。欧阳修被韩愈清新自然的文章所打动。他高兴地,世上竟有这么好的文章。</p>

尽管欧阳修年纪尚,对韩愈文学思想未必能全部吃透,但却为他以后革除华而不实的文风打下了基础。而正是在这种思想启迪下,一个学习韩愈、革除当时文坛上坏风气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油然升起。</p>

欧阳修长大以后,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当欧阳修20岁的时候,已是当时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母亲为欧阳修的出众才学而高兴,但她希望儿子不仅文学成就出众,为人做事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p>

欧阳修的父亲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过管理行政事务和司法的官。他关心民间疾苦,正直廉洁,为百姓所爱戴。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不断地将他父亲为官的事绩讲给他听。</p>

她对儿子: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p>

她告诫儿子: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p>

母亲的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脑海里。</p>

其时欧阳修官职并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候,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二字。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p>

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话,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他们捕风捉影,强加给欧阳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欧阳修贬谪到滁州(今安徽滁县)。</p>

滁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欧阳修到滁州后,在处理政事之余,常常在山水间寄托幽情。当地有个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欧阳修登山游览的时候,常在这座亭上喝酒。他自称“醉翁”,给亭子起个名字叫醉翁亭。他著名的作品《醉翁亭记》,就是这个时候写成的。</p>

“醉翁之意不在醉,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他在文中以精练的语言,描述了自己与宾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快情景以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怀。</p>

正如李白所言:天才我材必有用。身怀八斗之才的欧阳修当了十多年地方官后,终于被宋仁宗想起。宋仁宗为欧阳修的才气所打动,把他调回了京城,担任翰林学士。</p>

欧阳修上任伊始,便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恰好由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便要求阅卷者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考生,如发现故nòng玄虚、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p>

欧阳修的录榜标准,开了一代文风,招纳了大批人才,自然也得罪了那些华而不实的考生。颁榜的那天,有不少考生见自己落选了,对欧阳修十分不满,吵吵嚷嚷地辱骂他。有些人甚至把骑马出门的欧阳修拦住,向他讨法。</p>

经过这场风波,欧阳修虽然受到了一些压力,但是考场的文风从此发生了变化,大家开始摒弃那些不痛不痒、哗众取庞的文章,继而形成了朴素而自由、严谨而高雅的文风。</p>

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人们把欧阳修等六个人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p>

欧阳修为官秉正,但也不忘孝敬为自己备尝艰辛的母亲。皇祜五年,欧阳修的母亲以73岁的高龄病逝于南京,欧阳修将母亲遗体运送。故乡安葬。母亲慈祥的面容,劳碌奔波的身影,时时出现在眼前,母亲的谆谆教导激励他成就了一生的功业。为追悼母亲,他写下《先妣事略》,字里行间无不透出母子的绵绵深情</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