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秦臣> 这篇删除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这篇删除(1 / 1)

 这句话本身就是一句最大的伪命题!

从385年苻坚驾崩,一直到394年10月,末帝苻崇驾崩。如果再考究一点,这个时间还能延续到399年秦王苻广(高帝苻登的弟弟,末帝苻崇的叔父,未敢称帝,降称秦王,后被前秦叛将南燕慕容德弑杀。)薨。

这中间,足足十六年历史,又经三帝一王,无数英雄豪杰,无数风流史,岂是“实亡”?

有些人或许是在百度上看了些地图之类的,觉得前秦在苻坚死后,疆域迅速缩小了亿万倍,所以叫名存实亡。的确,在主流地图的刻画上,苻坚之前的前秦是一个比部分大统一王朝还要庞大的朝代,而苻坚之后的前秦在地图上便只剩芝麻绿豆大小。

不过,许多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那些苻坚死后的地图,其实并不算疆域图,顶多算是个很不准确的反叛军势力分布图,这一点可以从史书中找到明证。

哀平帝苻丕在位时,地图上河北一带已经被划入了后燕,而关中一带也被划入了后秦、西燕,但是史书却有记载,当时苻谟、苻鉴等地方官员依旧控制着河北等地,而且在苻丕继位的第一时间上表朝贺。关中同样有许多地方控制在南安王苻登手中,也第一时间上表向哀平帝朝贺,全国各地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那时的所谓后秦、北魏、后凉、或者诸燕,其实在世人眼中根本不是国家,只是席卷一方的反叛军而已。他们的所谓疆域,其实依旧还是前秦疆域,无论是城池、官员、或者百姓,绝大多数依旧是忠诚于前秦的。那些反叛军也就是占着各地的一些关键据点,聚集了几十万流寇,四处劫掠而已。类似的性质,请参考明末的“大顺国”、“大西国”等。网上的众多地图,将那些反叛军的劫掠范围标记成他们的疆域,实在是很不恰当的一件事情,显得前秦朝廷反而小了。实际上,那时候的天下,依旧还可以说是前秦的天下。

苻登继位后的情况依然如此,比如苻登征战每至一地,这些地方往往在地图上已经成了“别国”的领土,但是无论百姓还是官员,绝大多数却依旧会以最大的热情去迎接与帮助苻登。很明显,这并不算是两国之间的战争,这依旧属于朝廷与反贼之间的“收复失地”游戏。地图上的“别国疆域”,其中九成依旧还是前秦领土。

甚至当时的很多大规模反叛军,其实还没有反朝廷,只是处在自立观望阶段。比如吕光,在史学界的认知里,当时吕光已经开创了“后凉国”,但实际上,他那时依旧沿用着前秦哀平帝苻丕的“太安”年号;又比如乞伏乾归,史学界也认为那时他已经是“西秦国”的君主了,但实际上他也还沿用着前秦高帝苻登的“太初”年号,甚至直到太初九年(394年)时,他还接受了苻登册封他为梁王的诏书;又比如杨定,史学界把他认定为“后仇池”的开国君主,但其实他的一生,从始至终都是忠贞不渝的秦臣!杨定最后也是跟随着秦末帝苻崇出征然后与末帝一起战死。

上面只是随便举的例子,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从这些就可以看出来,网上的地图水分有多大。十多年换了几朝帝王还有底蕴年年征战讨伐的王朝,也能叫名存实亡?相信这种说法的,就是典型的心头没逼数。至少在太初年间,中国绝大多数土地依旧属于前秦,属于苻氏,北方当时许多在地图上被归结为“国家”的玩意儿,里面一半依旧还是秦臣,剩下一半就算是真的公开造反了,也绝没有那么大的疆土,只是说势力能够稍微影响到那片地区而已。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